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復興“大武漢”
時間:2012-08-02 07:24:58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作者:梁相斌 廖君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主動謀劃和主動作為的結果,“大武漢”需要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艱苦奮斗。
  
    1999年,美國《未來學家》雜志6--7月刊發表了麥金利·康韋所著題為《未來的超級城市》的文章,預言中國的“大武漢”、“大上?!睂⑦M入21世紀全球十大超級城市之列。十三年過去后的今天,世人皆知上海在哪里,而武漢在超級城市的排名中仍不見影蹤。
 
    在城市經濟連續15年的高速增長之后,從2011年開始,武漢提出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的奮斗目標。不久前,溫家寶總理在武漢考察后明確表示,要大力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武漢再次迎來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
 
    “天時”“地利”“人和”均已具備
 
    “當時我在外貿進出口公司工作,全省甚至周邊一些省份需要進口緊俏的藥品、服裝等,都得來找我們。一些企業生產的產品,也得通過我們來出口創匯?!蔽錆h30年前的輝煌,市民老張仍然記憶猶新。
 
    老張對本刊記者回憶,當時全國系統開會,各個分公司代表發言的順序,武漢公司僅次于上海和天津。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大幕的拉開,這種強勢地位開始逐漸散去,沿海一大批民營外貿公司崛起,2003年,老張所在的外貿公司只得改制。
 
    老張的個人經歷,實際上反映出武漢在全國經濟版圖上地位的變化。20世紀50年代,國家156項“一五”重點工程,占總投資1/4的7項大工程選在武漢,成就了武漢全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的地位。
 
    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武漢經濟總量、工業凈產值居全國大城市第四,緊隨京津滬三大直轄市。
 
    昔日榮光,讓武漢人習慣了在“大武漢”的旗幟下生活。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武漢中部老大的地位逐漸下陷,與東部地區的差距逐漸擴大。
 
    尋求新起點,凝聚新力量,武漢人始終不甘落后。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武漢經濟總量一年上一個臺階,先后超越寧波、成都、南京等副省級城市,2011年末已位列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五位。武漢已站在了新的歷史起跑線上,重振武漢雄風正當其時。
 
    武漢城市圈獲批“兩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發展試驗區之后,2009年,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獲得國務院批準,成為繼北京中關村之后的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隨著多項國家戰略的疊加效應,武漢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凸顯。2011年底召開的第十二次黨代會上,遭遇經濟塌陷之痛的武漢人,痛定思痛,謀求重新崛起之路,制定了新一輪的發展目標,提出要構建“國家中心城市”,構筑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說,武漢區位優勢明顯、政策機遇很好、發展勁頭很足,可以說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天時”、“地利”、“人和”均已具備。
 
    大武漢的國家中心城市宏圖
 
    在《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確定的國家中心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榜上有名。
 
    相比較于這些城市,無論是GDP,還是城市影響力、對外開放度,武漢都略顯弱勢。在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看來,武漢并不期望在很短時間內全面趕上它們,但必須盡快縮短與它們的差距,在某些有優勢的領域要走在它們前面。
 
    國家中心城市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曉江率先提出,是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具有全國性重要影響,在國家經濟結構和戰略布局中具有重大功能作用,并能代表本國參加國際競爭的主要城市,其在全國應具備引領、輻射、集散功能。這一理論后被寫入住建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中。
 
    武漢提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底氣何在?武漢市政府參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對本刊記者表示,武漢謀求歷史地位的回歸,至少有區位、科教和產業三大優勢。
 
    區位方面,武漢繼成為全國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網樞紐后,又被確定為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試點城市??平躺?,武漢高校眾多,在校大學生數量超過北京、上海等城市。而汽車、鋼鐵等大產業的優勢,為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礎。
 
    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市長唐良智都表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主動謀劃和主動作為的結果,需要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艱苦奮斗?!斑~向國家中心城市,有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必須以對武漢負責的歷史責任感、勇于擔當的強烈使命感,從現在開始,一心一意‘做工、挖渠’?!?br /> 
    按照規劃,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是:未來5至10年,圍繞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制造業中心和國家商貿物流中心“三大中心”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同時,為千萬市民打造幸福武漢、生態宜居武漢、文明武漢三大軟指標,成為“立足中部、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國家中心城市,邁向國際大都市。
 
    在創新引領方面,武漢將以“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標準打造東湖示范區,緊盯美國硅谷等世界級創新中心,將光谷建成國家高新技術創造中心、新興產業生成中心,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真正成為世界的“光谷”。在光電子信息、現代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云計算等高技術領域超前部署,在全國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在全國性鐵路路網中心建設方面,織就一張以武漢為中心,輻射省內外城市的高速客運通道和大運量貨運網絡,1小時通省內主要城市、2小時達中部省會城市、4至5小時至京滬穗渝蓉等大城市。航運方面,將創造航運“武漢標準”。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成連接沿江、沿海的長江航運中心和我國中西部聯通海外的水路運輸網絡。依托在漢眾多航運企業和設計研究院所,在船舶設計、航運價格、服務流程等方面創造“武漢標準”,增強武漢航運業話語權。
 
    同時,規劃第二機場,力爭成為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后全國第四“國門”,天河機場成為全國大型航空樞紐,進入全國機場十強,爭開美國、非洲、澳大利亞航線,空中航線通達全球。規劃建設天河機場貨運航站樓和江南第二機場。
 
    在產業帶動方面,去年,武漢經濟總量6756億元,今年將超過8000億元,明年可望過萬億元,接近重慶現有水平。武漢市提出,盡快邁入GDP萬億俱樂部,進入全國副省級城市前三甲,經濟總量占全國的2%以上,并再用5年左右時間使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
 
    一批重點產業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建成全國第一、世界先進的光電子信息產業中心,打造位居全國前列的汽車生產基地,成為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產業基地,鋼鐵及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形成強大產業集群。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國家“資本特區”、國家商貿中心、全國物流中心以及國家級會展中心。
 
    另外,在綜合服務方面,將建設打造全國教育服務中心、國家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全國工程設計之都、華中“總部之城”。建設輻射全國的市場體系,籌建大宗商品交易所、碳交易所,在礦產、農村綜合產權、金融資產等方面擴大交易規模和輻射范圍,建立“武漢價格”指數平臺,形成輻射全國的能力。
 
    發揮“兩型社會”建設引領作用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武漢預計完成GDP超3700億元,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四。預計GDP增幅12%左右,回落0.4個百分點,回落幅度大大低于全國、全省及全國同類城市。經濟增幅居副省級城市第二。
 
    作為武漢最重要的中心城區和江南的核心區,2012年武昌區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全區127項重大項目預計實現投資200億元以上,有14項重大項目即將開工。
 
    武昌區委書記李忠介紹說,自2003年起,武昌區發展總部經濟,總部經濟引擎效應凸顯,已入駐總部企業達到156家,其中國際國內500強企業總部或區域總部86家,稅收過億元企業12家。
 
    他說,助力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武昌區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基礎條件,明確了推進高端服務業示范區、文化旅游示范區、生態宜居示范區、公共服務管理示范區的建設目標。
 
    作為最早開始研究國家中心城市這一課題的專家,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長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認為,武漢打造國家中心城市還需付出很大努力。首先,武漢2011年GDP在6700億元左右,距離國家中心城市萬億GDP還有不小差距。其次,武漢還需發揮城市圈輻射作用,將8+1城市圈的“發動機”調至最大,形成發展合力。最后,武漢還需加強低碳經濟發展所產生的示范作用。
 
    他建議,武漢必須要發揮自身的優勢,特別要發揮武漢“兩型社會”建設的引領作用。一是研發和輸出兩型的“武漢技術”。加快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使武漢成為“兩型”技術的研發基地。
 
    二是建設和運用好兩型的“武漢平臺”。利用湖北(武漢)是中部唯一國家碳排放交易試點機遇,依托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建設碳交易平臺,適時開展碳中和交易。
 
    三是打造和輸出兩型的“武漢模式”。鑫飛達公司的便民自行車武漢模式、格林美的廢舊電池回收模式等,已成功向外輸出。為提升武漢國家中心城市的影響力,應加大將武漢“兩型社會”成功模式向外輸出的力度。
 
    為他看重的另一方向是,武漢應發揮文化教育的輻射作用。通過挖掘軟資源,迅速培育起源源不斷、不易為對手模仿和超越的創作、創新、創造能力,形成武漢的核心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種技術、工藝、商業模式都會被競爭對手在短時間內模仿和超越,而文化實力則要上百年的積淀?!?/p>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