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揚子晚報》刊載了一條消息稱:近日,江寧區人口計生局發布了一項名為《人口現代化:江寧案例研究》的報告,主要闡述了伴隨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江寧區百姓的社會生活質量不但沒有得到相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發展,但是此等發展卻未能惠及百姓,究其原因是因為“外來人口太多影響本地生活質量”。不僅羅列了問題,還查擺了原因。由頭與結論之間的因果關系是那樣的順理成章,難怪該消息一經發布,引發眾人及網友對南京江寧區的極大不滿。排外、狹隘、目光短淺、小市民等“大帽”一頂又一頂扣在了江寧區頭上。江寧區那叫一個冤。因為,區政府想表達的意思并非嫌棄本區的外來人口,而是想通過科學縝密的課題調研來論證如何實現在全區全面推行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也就是說,江寧區政府是想在當前全國各地流動人口皆多、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探討解決“人的現代化”和實現戶籍非本地人口社會福利、基本社會服務與戶籍所在地人口的平等待遇。
在一個信息傳遞第一時間和零距離的社會,輿論對任何一種事物的放大和曲解都有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公開化和透明化并不意味著完全的客觀性和不被碎片化。在鼎沸而聒噪的信息潮和現實輿論生態的雙向作用中,有時候,一項好的施政理念“酒香也怕巷子深”,更何況是被描繪、被曲解了的善意?如果說在理政和施政方面粉飾太平、夸大其詞是別有用心,那么,將為民著想、為民造福的好事詞不達意地扭曲了,引發負面效應,在社會既同情又幽怨的復雜眼光中,南京市江寧區政府怨只能怨自家笨了。
這其實揭露了現實社會中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政府在泛媒體化時代如何通過客觀、理性的發聲拉近民意。
江寧區的此項“人的現代化”的課題研究歷時一年,該報告被國家人口與計生委稱之為“首例人口現代化的研究成果”,彰顯經濟發達區域如何通過政府施政,將外來人口和本地人口一視同仁的理念。顯而易見,此舉意味著時代的進步和江寧區政府的先進性。我們不能將被誤解了的善良和被扭曲了的好意完全歸結于如今的讀圖時代和標題黨橫行,以江寧區政府的“外來人口太多影響本地生活質量”為警示,政府信息發布太草率、太隨意,任何一種詞不達意都有可能顛倒乾坤。網絡時代人人都是新聞發言人。面對暢通民意、表達訴求被歪曲、被粉飾,政府信息的及時、有效發布是為一種眼光和能力;面對輿論監督、參政議政的滔滔民意,政府發聲代表的是權威和公正。當屬于政府的話語權被詞不達意所強暴,讓這個社會情何以堪?當政府作為遇上了信息發布念歪經、瞎叨叨,更讓這個社會看了一出沉重的笑話。
生活中我們聽到的詞不達意的故事多矣。祝枝山在評價縣太爺公子的作文時用了兩句唐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其意所指“不知所云,離題萬里”,著實讓縣太爺憋悶了一下。如今,政府也應好好研習如何出聲,免得讓老百姓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