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得發救災品,每家一天一箱礦泉水,一箱方便面。”村里的工作人員說。此次水災中,北車營村的村道路被1米多深的洪水覆蓋,路旁高臺階上的小商店,水深也達到了腰部。
大水退去后,留下了半尺厚的黃泥,周邊居民家中多有進水,也無法繼續居住做飯。村里則將臨時安置點放在了小學校的操場上,30個藍色的救災帳篷碼成方陣。村民楊女士和自己的老母親、23歲的兒子三人住在帳篷里,床下擺著四箱礦泉水,一旁的飯盒里是燒茄子和烙餅,“你們也沒吃飯呢吧,來,吃口吧。”楊女士邊說邊給記者遞上烙餅。
此前有傳言,居住在該村的外地村民說村里在發放救災品的時候,顧不上外來人口。對于這種說法,北車營村翟書記說,他也聽到了居民們對此的怨聲,但實際情況并非外面傳的那樣,這應該是村民們在爭相領取救災品的時候,一些自私的村民說出來的話。“咱北京人,在附近還都有個親戚可以投靠,外地人在這里生活本來就不容易,更應該得到幫助啊,不會有這種事情的”。
目前,村里的供電已正常,多位架線工人在村口將被沖毀的電線桿拆除。
前天北京再次發布藍色降雨警報,面對這一情況,北車營村為50個搶險隊員每人配備了一份雨衣、手電、繩索,以供應急之用。“每個帳篷里面臨時加了一張床,以防有新的無法在家里居住的受災群眾。”翟書記說。前晚11點多,警報解除,“村里人都松了口氣”。
同題報道:領到救災物資 “委屈英雄”笑了
新京報 連救5名鄰居的“委屈英雄”—安徽人趙露潑終于領到被褥等救災物資。此前他去北車營村村委會領取時,因不是本村人碰了一鼻子灰,一家4口被迫在卡車上過夜。
昨日,北車營村村支書翟瑞生表示,臨時召開村“兩委”會議,強調發放物資時要一視同仁,確保全村每戶受災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干部稱“下面沒搞好”
昨日,趙露潑換下救人時穿的衣服,這件T恤已穿了好幾天。
北車營村村支書翟瑞生、青龍湖鎮政府的包村干部,都專程去他家探望。
“書記說當時并不知道這事,是下面工作人員和村民沒搞好。其實是一個誤會,他本人是把外地人一視同仁的。”昨日,趙露潑的妻子說。
青龍湖鎮政府包村干部稱,她去趙露潑家解釋,政府并未將外地人和本地人區別對待,這是工作當中存在的誤會,希望能夠得到他的理解,“他(趙露潑)說沒在外面說過政府壞話,再這么探望就搞得他不好意思了。”
確保每人基本保障
包村干部稱,“當時村委會只是要求給每戶村民都發放物資,但并沒有向工作人員強調是否有本地人、外地人之分,所以工作人員在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疏忽。
翟瑞生說,得知此事后緊急召開村“兩委”會,強調發放救災物資時,不能有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區別,要盡量確保全村每戶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
負責發放物資的北車營村村支委委員劉鳳英稱,發放首日物資供應比較緊張,只能先解決本地村民的需求,所以才沒有發給一些外地人,但他們并未有地域歧視。
前日下午,趙露潑的妻子從臨時安置點領取到一箱方便面和礦泉水,“也沒要我們提供暫住證。”她說。
昨日下午,她和其余3戶外地人,又從臨時安置點領了被褥,“都高興得抱著回到家”。
早先報道:外地男子暴雨中救多人 因無北京戶口不能領物資
新京報:□特寫
外鄉人水中連救多名鄰居
在北車營村,年近四十的趙先生是個外鄉人。他和妻子來自安徽,上世紀90年代到北車營村務工,至今已有將近20年。
7月21日晚,暴雨如注,租住在排水渠北側出租房內的趙先生帶領妻兒脫險后,想起了還在院子里的鄰居,于是他蹚著半人多深的渾水,一步一步返回院子,先后背出隔壁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和一位16歲的女孩。一個小時后,趙先生再度回到巷口,翻過院墻,幫助一名被困家中的鄰居脫險。
前晚,幾名與趙先生同院的受災村民都被安排住進北車營完全小學的救災帳篷里。由于不是本村人,趙先生一家沒能享受同樣待遇,也無救災物資可領,夜里只能借住在鄰居的卡車里。趙先生把兩個孩子安置在駕駛室內,自己則和妻子睡在車斗里,“很熱,蚊子又多,我們都一夜沒合眼。”
昨天下午,對于趙先生一家的安置問題,北車營村黨支部書記翟瑞生的解釋是“前期救災物資比較緊缺,需要先盡著本村人口”。他承諾當晚會及時解決趙先生一家的問題,不會讓他們繼續露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