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專項監督組調研發現,保障性住房建設正有力推進,大型居住社區配套設施也在加快建設。但大型居住社區項目大多選址偏遠,周邊缺乏產業支撐,各類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也需要一定時間,通勤時間和交通成本的增加,以及生活上的不便,使得大型居住社區的入住率不容樂觀。另外,本市公共租賃房所處位置和租金缺乏優勢,也難以將租賃人群吸引到大型居住社區。以曹路基地一期今年5月統計的居民入住情況為例,計劃供應住房8751套,實際領房6785套,入住4325套,不足一半;其中,出租1610套,實際居住人數中40%為外來人員。
市房管局局長劉海生也表示,保障性住房房源供應和需求還不能有效匹配。從共有產權保障房幾次申請和廉租住房實物配租受理情況來看,住房困難對象申請數量有限,且對房源供應區、價格的敏感度較高,每批申請對象中,都有一部分家庭由于房源等原因而放棄選房。
“要以需求為導向,把握保障性住房的建設進度和規模。”調研組建議,對各類保障房住房政策受惠群體的可支配收入水平、需求層次結構、住房消費心理等加強實證分析研究,根據不同類型供應對象的不同需求確定保障形式,使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進度、規模與總體需求相匹配,加強供應管理的計劃性和針對性,并加快研究落實各類保障性住房之間的相互轉換。同時,要多渠道籌措房源,公租房選址要盡可能滿足上班族的需求,不要過于偏遠。也可借鑒外省市經驗,探索社會化收儲方式,開拓公租房的房源。此外,做好保障房住房建設與經濟發展、產業布局、城市交通、人口規模等相關規劃的配套銜接,進一步深化產城結合,依托產業解決就業問題,使居民真正實現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