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發布《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1-2012)》,對全球500個城市的競爭力進行對比排序,其中在城市競爭力提升速度指數中,長沙赫然位列全球第四。而稍早前由該中心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長沙的綜合競爭力排在全國第十位,這是該報告發布十年來,長沙連續第二次躋身全國十強。
長沙能得以入選,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長沙經濟總量的大幅提升,與中部巨頭武漢相比,10年前長沙的經濟總量只有武漢的50%-60%,但去年已經達到了86%,接近貴州省的GDP總值。在工業機械產業的推動下,長沙的工業增加值快速增長,增速連續幾年超過20%,去年工業增加值更是超過了武漢,直接推動了長沙創造出GDP達5600億元。
長沙的異軍突起并非偶然
相比同樣處于中部的武漢、鄭州,長沙有其獨特的優勢。首先,長沙的人口規模小,只有常住人口700多萬,主城區人口只有300多萬,人口少就意味著發展潛力大。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尚未完成,未來城鎮化率會進一步提升,湖南的人口數量高于湖北,而長沙作為湖南省會,必定有大量的人口涌入,武漢的城市規模擴展的空間則相對較小。其次,長沙的房價比鄭州和武漢低,這也就意味著城鎮化過程中,農民或者外地人進入城市的門檻較低,從而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同時可以拉動投資和消費,成為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動力。
再者,長沙在生態文明、文化創意產業方面具有優勢,電視湘軍和出版湘軍都很強大。而且,長沙有良好的培養企業家的土壤,能涌現梁穩根、詹純新這樣的優秀民營企業家,武漢雖然也有大型鋼鐵、汽車企業,但它們都是國企。相較于經濟實力更強大的成都與重慶,長沙同樣具有區位優勢,即它的交通更為便捷,距離珠三角和長三角更近。
總體經濟實力并不占上風
以上這些優勢,讓長沙近年的發展十份耀眼,但客觀地說,長沙的總體經濟實力與上述其他城市比并不占上風。長沙的主導產業是工業機械,尤以三一重工與中聯重科最為知名,在投資型經濟驅動下,它們得到了飛速發展,但隨著整體經濟形式的下滑,投資量的減少,長沙的工業機械受到了不小沖擊,三一重工的銷售業績開始放緩,主導產業出現下滑必定會影響城市競爭力。
雖然去年武漢的汽車和鋼鐵兩個主導產業也受到了影響,但是武漢的工業產值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偏低,而長沙仍然處在工業化中期,工業占經濟比重較高,第三產業比重較小,在這種情況下,長沙受到的沖擊就更加明顯。未來進入后工業化時代,經濟的發展更需依靠消費和服務拉動,但長沙的服務業與武漢和鄭州仍有差距,鄭州的物流業、武漢的金融業都比長沙發達,長沙未來要想快速崛起,必須找到新的經濟點。
其次,一個制約長沙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它的行政級別較低,長沙只是一個地級城市,相比而言,重慶是直轄市,成都和武漢是副省級城市,行政級別都要高過長沙。在目前中國,行政級別依然是決定資源分配的最主要機制,在這一點上,長沙顯然處于劣勢。而且,它們的經濟規模都超過長沙,2011年,武漢的GDP是6500億,成都是6700億,重慶已經突破萬億。
湖南的經濟以內向型為主,這使得它在過去二三十年中發展較慢,但也恰因為此,讓它在此次經濟危機中受到的傷害較小,有人認為這是長沙的機會,但是我們要認識到,危機總會過去的,等危機過去之后,面向外向型經濟長沙是否已經準備好?像富士康這樣的外向型龍頭企業,在全國的布局中,武漢、鄭州、廊坊、石家莊、太原、成都、重慶都布局了,但偏偏繞開了長沙,這是長沙需要反思的。富士康是具有風向標意義的企業,長沙雖然要發展“兩型社會”,但是也必須有一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因為出口型經濟能夠解決就業,還能帶來購房、購物需求,擴大消費,這是長沙未來要面臨的一個挑戰。
長沙需要加大第三產業的比重,湖南有7000萬戶籍人口,將有大量農民進城,長沙要抓住城鎮化的機會,增加更多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提高服務業水平,這是它的潛力所在。用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用城鎮化帶動服務業,勇敢地充當區域性金融中心,爭做全國文化、旅游休閑中心。
成渝和中三角角逐第四極
在長三角城市、珠三角、環渤海灣之外,一些作為區域龍頭的城市中可能誕生中國經濟第四極。從中國目前的區域格局來看,有機會成為中國第四極的區域主要有以下四個。一是以成都、重慶為核心的成渝經濟區;二是武漢、長株潭、南昌為支點的中三角區域;三是以鄭州、洛陽為核心的小中原經濟區或鄭州、太原、西安為支點的大中原經濟區;四是沈陽、大連為核心的沈大經濟帶。
目前看來,最有希望的是成渝經濟區和中三角區域,它們將角逐中國第四極,其中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是經濟總量。成渝經濟區和中三角區域中,重慶成為了中西部地區第一個上萬億的城市,成都和武漢的GDP在2011年分別達到6854.6億元、6756.2億元,成都進入了前十,武漢也將跟進。同時,包括長沙在內的兩大區域核心城市,GDP增速都排在全國的前列,已經成為擠進全國城市前十名的主要候補對象。可以肯定的是,要想成為中國經濟第四極,必須有一個龍頭城市進入全國前十,目前成渝經濟區有兩個,中三角區域中武漢大約在今明年或將跨入。
如果單從城市為支點來看,成渝經濟區的成都與重慶對比武漢、長沙和南昌有著明顯的優勢,但從城市群的角度來看,中三角的城市群的厚度明顯要高過成渝經濟區。如果將長株潭城市群的經濟總量累計一起就達到了8000多億元,按照城市排名可以排進中國的前八名,武漢城市圈同樣如此。
中三角比起成渝經濟區而言有一個明顯的比較優勢,即區位和交通優勢。盡管成渝這幾年再打造交通綜合樞紐上投入很大精力,取得明顯進展,但由于地形和區位原因,其區位輻射力比較中三角而言依舊偏弱。不過,成渝經濟區的優勢在于其老四川省的基礎,這使得雙方的溝通共融相對比要跨越三個省級行政區的中三角有優勢。
單憑長沙難以成為“第四極”
未來中三角和成渝在角逐中國經濟第四極的博弈中,誰能夠真正取得先機,還是要看下面幾個要素的處理是否得當。首先,要看誰能夠更好地踐行好共生崛起的理念,這個第四極必然是一個跨行政區劃的區域集合,誰能夠在這過程中更多地實現共生雙贏,那么其組合集聚的效果會更強,推動區域發展的動力就越強。
如果把長株潭和武漢經濟圈作為一個整體,或可成為未來媲美長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的第四極,但是單憑長沙,或者單憑長株潭城市群則很難。雖說長株潭一體化在張春賢書記上任后有了很大推進,但仍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三個地級城市畢竟不是一個整體,所以長株潭下一步的發展,可以嘗試推動長沙提升為副省級城市。中國是靠行政級別來指導資源分配的,在短時間內不會改變,未來中國經濟的第四極肯定會落在副省級城市上。角逐第四極的競爭必然是一個長期過程,不管誰最終勝出,這種競爭對中國經濟發展和區域均衡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