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黃牛”公開向衛生廳長叫板,顯然,與該省衛生廳最近一些調整措施有關,估計這些措施傷到了“黃牛”的利益,“黃牛”才站出來叫板。這證明,相關措施是有效的。不過,不能完全把“黃牛挑戰廳長”看成是“黃牛”急得跳腳。其實,這場新的博弈剛剛開始,誰是贏家還不能過早定論。
這些年,在“黃牛”經常出沒的地方,如火車站、醫院等公共場所,有關部門都加大了對“黃牛”的打擊力度,也收到了一定效果。據說,火車票實名制后,有鐵警斷言:“至少有95%的黃牛都走了,改行了!”黃牛相約吃了散伙飯。但事實情況是,無論是醫院還是火車站,“黃牛”依然屢禁不止。
“黃牛”猖獗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能提供的公共服務不能滿足巨大的社會需求。譬如,醫院專家太少就給“黃牛”提供了生存土壤。但是,公共服務的“欠賬”不可能很快還上,只能在技術和制度兩個方面壓縮“黃牛”生存的空間。從現實來觀察,技術和制度一直都有這樣那樣的漏洞。這是“黃牛”公開叫板的原因。
“這個黃牛”稱“你們有能力治我嗎?”言外之意是“你們沒有能力治我”。顯然,這對醫院醫療現狀是一種諷刺。而且,對于“廳長、院長算什么,我有靠山的,治不了我的”這句話,我們也不能當笑話看,雖然說,廳長是一個省的最高衛生官員,院長也是醫院最高負責人,但不一定能讓“黃牛”屈服。
“黃牛”的靠山不一定職位很高,但作用卻不容忽視。從鐵路系統來看,某些“內鬼”充當了“黃牛”的靠山,比如,有記者在杭州火車南站發現,有車站人員與“黃牛”勾結私帶無票人員進站上車。顯然,有的“黃牛”也與醫院“內鬼”有關,因為現在是人情社會、關系社會,而且,醫院也存在道德缺失的人員。
舉例來說,很多人去醫院找專家看病,根本不用掛號,被醫院內部的熟人、朋友直接領到專家診室——“內鬼”與“黃牛”有什么區別?某些“黃牛”就是利用特殊關系賺錢的。所以,治理“黃牛”不僅針對普通“黃牛”,還有防止“內鬼”——“內鬼”雖然職位、權力不及廳長、院長,但往往有實際作用。
在當前語境下,要創造公平的就醫環境,首先要從醫院內部治理做起,不僅要治理“內鬼”,還要建立高度透明的掛號、就醫環境;其次是盡快解決優質醫療資源不足、設計不合理等問題——專家多了,看病方便了,“黃牛”就沒有存在價值了。另外,也建議廳長、局長、院長直接向“黃牛”叫板,譬如,經常去一線暗訪、突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