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否認,由于老齡化帶來的負面效應都有一定的滯后性。但是,自上個世紀末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十多年過去了,直到今天似乎仍沒有一套成型的對策體系。相反,日本曾經出現過的“購物難民”現象已經開始在中國部分地方上演。如果再不引起重視,后果勢必很嚴重。
更何況,中國的老齡化問題還有很多自身的特征。據了解,無論是最早老齡化的歐美、還是老齡化最嚴重的日本,它們都是先城市化后再老齡化的,而在中國,卻是城市化和老齡化交叉進行。同是“購物難民”現象,具體表征和原由自然也不完全一樣。
另外,中國人口多、基數大,動一下牽全身;區域廣、速度快,應對困難復雜;而且還屬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應對不得力,還會引發很多的社會問題。
所以,專家呼吁,解決中國的老齡化問題一定要摒棄“先問題后治理”的理念,未雨綢繆。否則到時集中爆發,解決起來的難度就大了。“盡管現在已經晚了半拍,但‘亡羊補牢’得當的話,還是有很大的余地的。”尤其是在政府層面。
城市商業合理布局
說到購物難問題,可能主要是一個純商業問題。但如果說,購物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商業布局不合理或者說失衡引起的,那可能就涉及到政府的問題了。
長年致力于中日流通對比研究的首都經貿大學教授陳立平表示,日本當初之所以出現“購物難民”現象,主要是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日本企業紛紛仿效美國,將大量購物中心都開在了郊區或者位于干線道路邊,具備巨大停車場,主要為開車族服務,本來不會開車,或者上了年紀以后交還了執照的老年人,就無法到郊外的購物中心去。
盡管目前中國的老齡化問題跟日本有些不一樣——城市化和老齡化交叉進行,“城市空心化”現象可能暫且沒有日本那么嚴重。相反,大量核心商圈還在城中心。但是由于高物價、高房價的作用,其實也已經造成了大量的城市商圈的擺設化。
如此看來,問題的表征不一樣,但背后折射出來的問題卻是相通的——城市商業如何合理布局的問題。日本是如何引導那些紛紛郊區化的企業怎樣兼顧城中心的商業開拓問題,而中國更多的是在如何引導城中心商業圈的轉型以及保持“大”與“小”的平衡發展問題。
事實上,早在2005年,商務部就曾警醒,我國城市商業網點布局嚴重失衡。全國各地購物中心投資建設正呈現出遍地開花的局面,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超大型商業設施比比皆是,重復建設、貪大求全趨勢明顯。
時至今日,7年時間過去了,此現象不僅沒得到有效解決,相反越演越烈。據世邦魏理仕近日公布的“全球零售業調查數據”顯示,在全球購物中心建設規模“十大”城市中,有8個都在中國。其中前三位分別是天津、沈陽和成都。天津已成為全球建設購物中心最積極的城市。
據了解,目前,天津約有16家購物中心在建,總面積達245萬平方米,相當于25個西單大悅城。天津在建購物中心面積還超過了除法國巴黎、俄羅斯莫斯科外任一城市的現存量。而北京,則是購物中心爛尾最嚴重的城市。
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中心主任郭增利認為,“高速的商業開發對于中國城市功能完善等作用并不明顯,這是因為以土地升值為目的的項目開發比較普遍,導致很多項目早早拿地,要么無法開工,要么開業后業績不佳最終轉手。”“圈地”才是目前開發商建設購物中心的最大動因。
盲目求“大”的問題都沒解決,就更別指望“大”的轉型怎么為老齡人服務了。
而與之對應的,則是中國社區商業的停滯不前。盡管本世紀初有關部門就提出要大力發展社區商業,但直到目前似乎仍只停留在口號上,或者說純自發階段。都知道是大勢所趨,但就是不愿意去嘗試。原因何在?
另據了解,覆蓋全面、運轉高效的日本的便利店可是日本有效解決“購物難民”的功臣啊。即便是在去年的日本大地震中,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僅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貨源和品質的統一,而且便利店在地震災區大大小小的網點店鋪也發揮了“急救”的作用。
陳立平提醒,商業規劃或政策監管缺失是零售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郭增利建議,對于商業地產的規劃和建設,相關政府部門應該發揮更多主導作用。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商業過度開發。
老年政策亟待補缺
眾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老齡化最快、也是最嚴重的國家,但同時也是老年人生活最方便的國家。何以至此?
中國作為老齡化國家的后來者,不妨向早在1970年就成為老齡化國家的日本取經,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創建一種適合中國的養老模式。
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曾指出,中國的“空巢老人”使現有的養老體系面臨三大挑戰:生活保障不足,尤其在廣大農村;日常照料服務欠缺;缺乏精神慰藉。筆者認為,這主要凸顯了目前養老保障體系與制度、法律的不健全。而在這些方面較為成熟的日本恰恰是中國學習的對象。
據了解,日本的老年人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制度建設,老人福利設施與用品開發,護理體系的完善和護理人才培養等等都相當健全。日本政府1982年出臺了《老人保健法》,規定老人定期體檢等,使老人健康得到法律保護。之后又相繼出臺了《高齡者保健福祉推進十年戰略》(1989),《高齡社會對策基本法》(1995),《介護保險法》(1997),《社會福祉法》(2001),《社會福祉士及介護福祉士法》(2002),以及《健康增進法》(2003)等。
以上一系列有關老年人福利的政策及法律的出臺,使老年人的養老、保健、護理等福利政策逐步完善并體系化。而這,剛好是中國的一個缺失。
另外,日本老人可以享受到人性化的社會服務。在老年福利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充分尊重老人的意見、選擇和習慣,使政策更具人性化。日本的老年福利設施頗為健全,也不乏老年公寓與老年社區等養老場所。老人有選擇的余地,各種老年福利用具的設計、生產和租借的種類多,可供選擇。
同時,日本重視老年福利和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很多大學都開設老年福利專業。老人護理教育也自成體系,培養了大量各個層次的專業護理人才,使老人能得到更好的照顧護理。
所以,有專家建議,中國要學習的是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除了政府高度重視之外,也要學習日本積極引導企業開發“銀發市場”。相應的,也應發揮社會力量,積極倡導、組織大量的志愿者參與到服務老人的行列中。
當然,中國應弘揚優良的社會傳統與優秀的社會價值,培養一種尊老愛幼的良好社會風氣,極力避免在日本出現的人情冷漠與社會冷漠,從保健、醫療到福利全方位的打造富有特色的養老體制。
摒棄滯后式治理路徑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也值得注意,那就是在老齡化問題上,中國切莫再“先問題后治理”了。這關系到問題的大局。
眾所周知,通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中國似乎都習慣了“先問題后治理”、“等出了問題再解決”的滯后式治理路徑。但殊不知,這種滯后式的公共治理模式讓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比如,中國的污染治理走的就是“先發展后治理”的道路。“當我們富起來后,我們悲哀地發現水已經不能喝了,空氣越來越污濁,藍天越來越少”。
交通問題上也一樣,拼命地發展大城市,拼命地發展汽車工業,鼓勵汽車消費,可發展到今天才看到,由于城市公共設施的滯后,交通擁堵問題已無可回避。
之所以出現滯后式管理,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觀念滯后,缺乏對問題的了解,目光短淺,等出了問題才意識到嚴重性。但有些問題則更多的在于人為的不作為。老齡化的問題很多年前就預期到了,只是直到如今,還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而已。
誠然,老齡化問題是個世界性的難題,也是個老問題。但是,越是難問題、老問題越不能固守成規,越要敢于嘗試。
比如,日本政府之前一直認為,對水電煤氣、郵政、治安、醫療、義務教育是有責任的,而對于提供商品一向被認為是商業活動,因此缺少公共補助。現在,部分連鎖超市嘗試引進老年人容易用的touch panel式訂購終端機,各地也紛紛成立非營利組織幫助老年人采購,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經濟上嘗試補助汽車行商。
專家指出,老齡化問題一定要未雨綢繆。除非中央政府主導適應新時代的都市規劃政策,把老年生活需要的各種設施全集中在一處,否則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家即將在各地孤立起來,猶如“臺風天的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