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60歲生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創建了新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創了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承和發展了改革開放,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著力推動科學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這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洪流中,東麗人民在市、區委的領導下自強不息,頑強奮進,勵精圖治,鑄造輝煌,繪制了壯麗的歷史畫卷。
一、生產力大解放大發展。在60年中主要經歷了四次大變革,調整和改革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連續促進了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第一次是土地改革。1950年和1954年先后進行了土地改革和土改補課,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無地少地農民分得了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農民自主種地的積極性起來了,發展了農村經濟,農民的收入增加了50%以上。第二次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農民自愿組成互助組、初級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建立了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實行了“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大大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發展了生產。1956年全區糧食總產達4670.5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64.8%。第三次是1962年起貫徹中央“60條”規定,糾正“五風”和公社“一大二公”,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恢復自留地和家庭副業,重新激發了農民積極性。到1965年,糧食總產躍升到9554.4萬公斤,比1956年翻了一番多。第四次是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撤社建鄉、撤隊建村,大大促進了農林牧副漁向產業化發展,一、二、三產業向現代化邁進。國家于2006年全部免征農業稅,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和直補,農村生機勃發,充滿活力,經濟發生了質的飛躍。2008年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實現產值3.30億元,增長6倍,第二產業產值達102.7億元,增長128倍,第三產業產值上升到55.9億元,增長265倍。在國內生產總值中非農產業所占比重達98%。
二、農村改革譜寫新篇章。東麗區納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后,充分利用歷次改革發展創造的有利條件,以城帶鄉,以工促農,開拓農業現代化,初步形成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一是穩步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產權制度。全區3727個集體企業中,99%改革成以股權為紐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法人經濟實體,年內撤銷的25個村全部完成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激發了企業活力,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二是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創新土地流轉復墾模式。華明鎮率先提供了宅基地換房、復墾、占補平衡、優化配置土地資源的經驗成為全市乃至全國的示范樣板。三是積極推進農村管理體制改革,撤村建居。將遷入新居的村民及時納入社區管理體系。對撤銷的村民委員會在社區建立居民委員會,承擔起行政和經濟管理職能。四是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城鄉一元化戶籍制度。取消戶籍中農業和非農業的差別,實現子女教育,就業培訓,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均等化。五是推進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現代金融體系。在已有的6家小額貸款公司的基礎上,再發展2-3家,創造條件按規定轉為村鎮銀行,以滿足“三農”和中小企業融資的需要。1999年區建的首家“信用擔保中心”,已融資18億元,扶持中小企業300余家,為發展區級經濟做出了貢獻。六是全面推進城鎮建設模式改革,加速城市化步伐。已投資97億建“軍糧城”以及“金鐘”新市鎮進展迅速,其他宜居園區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大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城市化率已大大超過全市平均56.24%的水平。
三、綜合區力從弱到強,集體經濟空前壯大。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使全區經濟健康、持續、協調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業績。2008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61.9億元,在全市12個涉農區縣中排名第四位。比1949年的842萬增長1922倍,比1978年的1.42億翻了六翻多。三級財政收入71.2億元,僅次于塘沽和西青區,排名第三位,比1978年2950萬元增長240倍。村集體固定資產總值由零上升到16.4億,2008年提取公共積累5.5億,比1958年的373萬增長146倍。國有資產從零開始到2006年積累66億。上述充分說明,區的綜合實力空前增強,為建設津濱新城區、推進城市化,率先實現現代化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四、人民生活從貧困到小康。60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其目的就是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增長的需求。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生活顯著提高。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1595元,比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9670元高出1925元,達到了比較富裕的小康水平。與1949年占85.6%的農戶,一年生活只能維持到秋飽或冬飽(余時靠討飯或外出謀生)的貧困狀況相比簡直是達到了“天堂”,比1958年的人均收入67.2元增長171倍,比1978年的190元增長60倍。2008年底全區的城鄉居民儲蓄余額為164.4億元,人均48885元,為富裕生活提供了物質基礎。60年前忍饑受凍的苦難日子永不復返。居民消費由以吃穿生存資料為主向住、行、教、娛升級。家庭購買衣食的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由1988年的60%以上下降到38%以下。標志著居民生活由貧困過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家具已更新幾代,住房已多次改善,不少農民已遷入生態宜居,環境優美,設備現代化的居民社區。家用汽車、旅游休閑消費成為時尚。農民享受到了城市化帶來的福祉。
東麗區歷屆領導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關注民生,投巨資建學校,改善辦學條件,讓孩子們享受著優質教育資源,建醫院,完善醫療設備,發展社區衛生服務,解決看病難、貴,100%農民實行合作醫療。健全完善就保體系,拓寬就業渠道,為農民打造“四金”收入,解除后顧之憂,生活幸福,安居樂業。
五、人民素質空前提高。經濟實力是精神文化生活的物質基礎,人民素質的提升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大力發展教育,是提升人民素質的根本,全區中小學校發展到64所,教職工3326人,在校學生44063余人,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制,發展了職業和特殊教育,在校生分別為3330人和265人,杜絕了文盲;建幼兒園68所,幼兒教師429人,在園兒童近7747人;重視老有所學,建老年學校7所,在校生達2000人。加上成人教育,常年的各類職業培訓和自學,全區基本形成了學習型社會。建立區,街、鄉圖書館17所,文化館站10所,村級廣播室114個,有線電視普及率、廣播覆蓋率達100%;農村和社區普遍配置了健身器械,建立了老年活動室、書畫室、健身房、門球場、文娛室等,秧歌隊、舞蹈隊、花鼓隊、戲劇班、藝術團、紅歌會等常年活動,處處充滿生機,活潑、團結、友愛、和諧氣氛。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和“八榮八恥”道德觀教育深入人心。志愿義工服務者遍及公共場所和社區。涌現了眾多文明家庭、文明單位,道德模范等,先進事跡不勝枚舉。總之,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了崇尚科學,破除愚昧,反對邪教,樹立了社會主義新風尚,提高了人民素質,文明向上,團結,友愛、和諧已成為全區人民精神生活的主流。
展望未來,按照天津市“雙城雙港相向拓展”的總體規劃,東麗區將成為承接“雙城”產業功能外溢的重要載體,并逐步發展成為天津市的行政文化中心和我國北方重要國際交流中心。東麗的總體規劃契合了這一宏偉戰略布局,期盼它早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