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生育政策是中國的基本國策。這一政策使得中國只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需要花上百年的時間去完成的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并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一方面,這一政策的嚴格執行成功地控制了人口快速增長,在短時間內給中國帶來了有利的人口結構,通過“人口紅利”使中國人均收入增長率迅速上升,并成功跳出了“馬爾薩斯低水平均衡陷阱”,這對中國過去30多年的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另一方面,這一政策的嚴格執行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目前中國已經出現生育率過度下降、新增勞動力迅速減少、人口老齡化加速等現象,較早地遭遇到了“人口紅利”消減與“未富先老”的挑戰。因此,當前政府與學界有必要認真總結計劃生育政策、人口老齡化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機制,并探討該政策存續期間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模式和策略。
計劃生育政策引導家庭微觀決策
在中國人不能自主選擇生育孩子數量的制度環境下,家庭作為經濟中的微觀單元所面臨的預算約束與經濟激勵必然會發生改變,生育政策必然會對家庭的消費、儲蓄、子女培養與養老決策產生影響,而正是家庭的微觀決策會影響資本積累與人均收入增長的路徑。
一方面,在生育受到約束、孩子數量減少的情況下,具有利他文化傳統的中國父母會更加重視孩子的質量,這會促使父母在孩子未成年期間給他們提供好的生活條件以及更加重視孩子的培養。而在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的情況下,孩子的未來人力資本收益也是父母將來的養老資源,父母基于養兒防老的動機也會加大對子女的教育投資。
另一方面,當生育孩子的數量減少時,家庭的撫養負擔下降,從而減少了家庭支出,提高了儲蓄的能力。而在人口迅速轉型的過程中,人口政策漸漸打破了依賴子女數量養老的傳統家庭的作用,從而鼓勵個人進行積累,這帶來了國民儲蓄率的上升。
計劃生育政策通過引導家庭的微觀決策加快了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的積累,并帶來了人均收入增長率的上升。因此,要保持未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需要繼續充分發揮計劃生育政策對促進物質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積極作用。
人口老齡化并不必然損害經濟增長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嚴格執行,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也在加快。2000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此后,老齡化進程越來越快,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為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達13.26%(人數為1.78億)。預計在未來5年,老年人口比重將超過15%,2025年將上升到20%, 2050年老年人口比重將超過30%。
老齡化問題之所以受到如此關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們擔憂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會顯著降低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其理由主要有如下幾點:(1)人口老齡化將增加社會的養老負擔,并降低家庭的儲蓄從而對物質資本的積累不利;(2)資源過多地向老年一代轉移,也很可能導致教育投資率大幅下降,人力資本的積累勢必受到影響,這些都會影響到經濟增長;(3)隨著老齡化的加深,總人口中勞動力數量的絕對或相對減少,將可能影響經濟中勞動投入的水平與質量,由此影響到經濟增長的潛力;(4)社會負擔加重,還會大大提高勞動力成本,降低產品的競爭力,也很可能降低經濟發展的速度。
然而,這些悲觀的論點忽略了人們重新分配經濟資源、協調生命周期行為的能力。事實上,個人如果體察到人口結構的這一變化,其在工作階段的儲蓄和消費行為會隨之改變,有可能增加儲蓄,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當人們越來越長壽時,人們“未雨綢繆”的儲蓄動機會形成新的儲蓄來源,通過參與國內、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資源配置還可以獲取投資收益。
人口老齡化雖然不可避免地帶來勞動力的短缺,但勞動供給短缺將激勵改進要素利用的技術創新,從而加速技術進步。在知識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物質資本投資的折舊率高,投資回報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相反,人力資本投資的報酬率卻能持續維持在高水平。人口老齡化將誘發由重視物質資本投資向重視人力資本投資的轉變,從而潛在地促進生產率提高,并且健康老年人口的經驗、技能等人力資本,也可以擴大人力資源的供給,從而使經濟中的生產力提高。因此,人口老齡化并不必然損害中國的經濟增長。
從單一生育政策走向多重社會公共政策
中國出生率和人口增長率目前已經下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約為1.5。過去10年間,中國的人口增長率平均為5.7‰。2010年中國的出生率與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12.13‰ 和5.05‰,其繼續下降的空間已經很小。生育率下降對經濟增長的“分母效應”已漸漸弱化,而隨著人口老齡化提高,“人口紅利”將逐漸消失。因此,目前恰恰是落實提振消費、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宏觀政策最有利的時機。中國的發展不能永遠依靠“人口紅利”,但我們可以抓住“人口紅利”集中釋放的有利時機,推動產業的升級和轉移。同時通過增加教育投入,加強對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以此加快人力資本積累的速度,這樣可以提高核心競爭力,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僅為49.68%,而且具有非農戶籍的人口只占35%,城市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未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會帶來新的消費需求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此外,由于中國所具有的大國經濟特征,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現有勞動力,延長“人口紅利”。在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下,城鎮生育率低于農村生育率,城鎮家庭的教育投資率要高于農村家庭的教育投資率。從整個宏觀層面上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鎮居民的比重逐漸上升,這導致了總平均教育投資率逐漸提高,因而經濟增長率隨著城市化進程(或者說城鎮家庭比重的增加)而逐漸上升。由此可見,在目前計劃生育政策下,加快城市化進程,將有助于緩解老齡化可能引發的經濟衰退。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深化,政府通過提高社會保障稅率來籌集社會養老資金的做法將會降低家庭的儲蓄率和教育投資,從而對經濟增長不利。特別是在計劃生育政策的約束下,隨著生育率的下降,未來工作人口將急劇減少,現收現付形式的社會統籌養老模式可能會受到挑戰。目前中國城鎮實行的是現收現付的社會統籌形式與基金制的個人賬戶形式相混合的養老模式,這種養老模式可能需要迅速向完全基金制的形式轉變,方可適應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提出的要求。而目前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較低,養兒防老仍然是最主要的養老模式,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深化和生育率下降,家庭的養老壓力會越來越大,因此改變農村過度依賴家庭養老功能需要予以高度重視。
養老保險制度調節機制的建立,會使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更有保障。由于能夠分享到對未來一代的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從而促使他們更加關心年輕一代的教育。這會使得人力資本的積累速度加快,并保證每一代人對人力資本投資的持續性,從而促進未來一代勞動生產力率的提高,這又有利于經濟增長,使得經濟處于一個良性循環之中。
人口老齡化的不同階段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呈現不同的特點。目前從整體來看,中國仍然處于老齡化的初期階段,“人口紅利”還將持續5—10年的時間,這與我們觀察到的當前中國儲蓄率與經濟增長率仍在歷史高位持續的經驗事實相吻合。因此,在當前階段生育政策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性,我們仍然需要發揮其積極作用。未來日益嚴重的老齡化會帶來巨大的社會養老負擔,國民儲蓄率和教育投資率也會隨之顯著降低,從而可能導致經濟增長率大幅下降,這對未來的政策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政府應當審時度勢,在不久的將來適當放松計劃生育政策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未來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應當充分利用教育、醫療、養老等福利配套政策去引導家庭內在的控制生育的意愿。通過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綜合性宏觀政策去提高人口質量。從單一的生育控制政策向宏觀層面社會公共政策的發展,應成為未來計劃生育政策選擇的重心。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