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指出,我國城鎮人口在2011年首次超過農村人口,標志著中國社會結構迎來了歷史性轉折,而我國在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同時,“城市病”也隨之而來。報告主編、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告訴記者,治理城市病,需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競爭。
時代周報:近年來,您擔綱主持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受到官方和民間越來越多的關注,能否簡單介紹一下2011年我國城市競爭力的總體格局?
倪鵬飛:2011年的總體格局是東部城市整體強,西部城市個別強。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臺北、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杭州、青島、長沙,總體行政級別較高。與2010年前十名相比,總體差距有所縮小,位序變化劇烈。2011年前50名的格局,是東部沿海占據7成,3成多為地級城市。與2010年前50名相比,中部城市數量增加,一級城市提升較快。副省級城市中,2011年相比2010年提升位次最多的是成都,上升了8位。省會城市中,南昌提升位次最多,為10位;地級市中,南通提升位次最多,為7位。
時代周報:自2003年以來,《報告》每年發布一次,今年剛好是第十年,回顧十年,我國的城市競爭力發生了哪些變化?
倪鵬飛:過去十年是中國城市崛起的十年,我們演繹了波瀾壯闊的城市化史詩,城市人口和空間規模異常迅猛地膨脹。我們調查了294個城市,城市間的總體差距在縮小,但是局部差距有擴大趨勢,比如說東部沿海城市的差距是進一步縮小,但是中西部城市,尤其是中部這四年差距在擴大,也就是說中部的中心城市在迅速崛起,但是中部的一些地級市不但沒有崛起,反而有下降的趨勢。作為一個大國,制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是具有挑戰性的,各地的發展差異很大,這就要求我們未來區域政策要進一步細化。
我們用競爭力指數變化,選擇了50個提升最快的城市,從這些城市我們注意到有以下幾個情況:一是中心城市提升較快;二是資源性城市發展很快;三是在一些欠發達的沿海區域,港口城市發展得比較好,比如遼寧的營口,還有一些東部的地級城市發展得也比較快。從總體來看,中國的城市是一個群起群飛的狀態,各地都有快速崛起的城市,而不像2000年的時候,僅有東部沿海一枝獨秀。
此外,影響城市競爭力的要素也在發生變化:從一般區位要素轉向人才核心要素;從基礎設施的硬件要素轉向政府管理等軟件要素;人才競爭力變化率,成為影響城市競爭力綜合變化率最大的因素。我們還對金融因素進行了分析,發現地區性金融中心的發展比全國性金融中心的發展,更能促進周邊區域的增長。另外,相對于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產出,城市科技轉換能力對城市效率影響更大。我們還注意到一個令人憂慮的問題,具體的經濟制度、企業管理和生態環境,對綜合競爭力貢獻度仍然較低,這也給我們一些重要的政策提示,即我們要加快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參與全球競爭來提升我們的企業管理能力,還要更加注重我們的生態環境。
時代周報:根據您的報告,2011年我國的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過了50%,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城市化水平依然偏低,我國未來的城市化進程會如何發展?
倪鵬飛:我認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將持續30年,目前按常住人口統計的中國城市化率剛超過50%,其中1/3的城市人口屬于半城市化人口。因此,未來較長時間內,中國城市化仍處在大規模加速過程中,未來10年仍將保持每年1000萬左右的城市人口凈增長。盡管過去城市化帶動的投資增長,導致部分基礎設施和住房過度發展,但未來由于人口大規模增加,基礎設施和住房投資仍將以一個較高比例增長,城市化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和結構轉變的關鍵引擎。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大都在75%以上,中國實現75%的城市化目標應該在2040年左右。考慮到中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加上科學技術尤其是交通通訊技術突飛猛進的影響,最終不可能全部人口都居住在城市,同時,中國未來會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但是,我們還要注意到,過去的城市化模式已經難以持續,因為它是一個不完全的城市化,是土地過度的城市化,城市體系有偏頗的城市化。城市的空間結構失衡,中心與邊緣發展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產業結構失衡,房地產業過度膨脹;需求結構失衡,內需不足。過去十年中國城市發展方式的轉變收效甚微,我們未來發展方式的轉變任重道遠。
時代周報:影響城市競爭力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是權重最大的莫過于經濟實力,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明爭暗戰,結果卻導致城市的趨同化,您對城市的商業競爭有何政策建議?
倪鵬飛:商業競爭力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指一個城市與其他城市相比,多快好省創富的能力。強大的商業基礎或商業產業,是形成商業競爭力的核心;發達的區域經濟是形成商業競爭力的基礎;良好的區位資源是形成商業競爭力的條件;邊界的基礎是形成商業競爭力的關鍵;優越的軟環境是商業競爭力的保證。但誠如你所說,現在許多城市對商業競爭力的定位存在問題,比如脫離現實,目標超前,左右搖擺、反復變化或者好高騖遠、盲目拔高。我對城市商業建設有以下政策建議:
首先,要準確定位,加強競爭力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礎上科學規劃,一個城市適合發展什么,商業應該放在什么位置,應該強調協調性,不應該因為自己從事這個專業,或者某個產業特別時興,就盲目跟風。其次,要發展自己的拳頭產業,打造產業集群,并注重品牌營銷,這包括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聯合營銷和城市整體商業品牌營銷。再次,是要培育商業人才,一個城市要成為商業中心,人才是特別重要的,我們要發掘傳統的文化精髓,引進現代商業理念,鑄造新型商業文化,這樣才能保證文化商業中心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