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無可比擬的偉大創造。但城市作為一個人口密集、經濟發達、財富集中、交通擁擠的龐大有機體,隨著城市的日益復雜化,伴隨著城市的擴張,城市也變得越來越脆弱。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在城市的發展中,出現了不少問題。突出表現為城市化的盲目性與發展的無序化、粗放化。城市化盲目性的核心癥結在于,人們忽略了每一個城市的自身發展條件和發展規律,盲目追求擴大城市的規模,導致大量的土地資源浪費,在一片粗放式的發展中形成了今天的中國城市發展格局,這也為本身就具有脆弱性的城市留下了更多的脆弱性。
城市的脆弱性是指來自自然界和人類自身的威脅和破壞而導致城市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表現出不利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各個方面的問題。在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土地等代價的基礎上,我們終于形成了城市的發展應該充分考慮各地的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土地資源,尊重自然、尊重土地、尊重人地和諧的城市方向。
土地浪費引發經濟和社會問題
技術的發展與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活動的空間組織發生深刻的變化,集中表現在制造業的分散化與以知識經濟為核心的高級服務業的集中化。但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牽涉到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社會關系、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變動,需要政府基于對轉型的成本和代價的深刻認識,出臺旨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目前的問題是由于經濟發展的路徑依賴,我們的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碰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如何調整、如何優化無疑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所在,對推動經濟發展從粗放型增長向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轉變、進而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0年的城市發展中,我們主要依賴于土地資源的大量消耗,往往以土地主人的身份來對待人類賴以生存的大地母親。事實上人類并非先天優于土地,土地提供了人類98%的食物,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支持系統。沒有土地,人類將無法延續。土地的存在,并不簡單地是人類開發利用的對象。土地固然具有工具價值,但它首先是一個有生命的、活的有機體,有著特定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然而城市化的過程中,無論在程度上還是范圍上,土地的變化是空前劇烈和廣泛的,這就嚴重威脅到土地的修復功能。
土地的浪費與使用不當已給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嚴重損壞。在許多社會中,這一現象已導致了某些經濟困難(糧食危機、舉債、消除污染的高昂代價等)和社會問題(貧困、饑荒、營養不良、遷移、爭奪等),并最終引發政治上的嚴重后果。人們一方面說著大地是我們的母親,而另一方面卻在肆意地踐踏與羞辱著賴以維持生命的土地,很明顯,人類社會并沒有從心底里真正地去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城市交通應體現社會公平
城市交通對城市生活結構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社會公平問題。城市交通使用的缺乏會造成社會排斥。空間上的排斥通常發生在低密度地區,那里的公共交通運行在經濟上缺乏可行性,或者發生在城市周邊地區,那里的服務設施不完善或是需求大于供給;時間上的排斥牽涉到的問題主要是針對夜晚出行者,他們或者是很早出門、或者是周末,這時公共交通服務往往沒有或者不充足;造成個體排斥主要是因為性別、年齡、種族背景、疾病或殘疾等個人特點;經濟上造成排斥是指人們沒有能力來支付交通費用。城市交通移動水平和約束性的范圍主要是依賴于出行個人因素,例如健康、金融資源和交通基礎設施的應用。每個人的生活圈在不同的階段都經歷不同的機會和需求。實際目前的移動性由個人的移動能力所決定,移動能力又由個人資源和交通基礎設施所決定,個人資源和基礎設施又與區位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一切的綜合又體現著社會的公平性。從人類存在的意義上城市交通本身就是一種終極關懷的體現。
如果將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城市發展稱作“第一次革命”的話,從“十二五”開始的新的發展無疑將成為“第二次革命”。就“革命”的角度而言,“第一次革命”我們“革”的是資源、環境、土地、廉價勞動力的“命”,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目前的城市發展格局,使得未來的發展困境與挑戰將更為突出。要解決目前城市發展的困境與挑戰,只有進行“第二次革命”,那就是“精細化”、“精致化”革命!
(作者曹小曙,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