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唱衰中國的主旋律中,西方主流媒體各懷心思。有擔心中國經濟衰退進而引發世界經濟衰退的憂郁,也有擔心中國經濟衰退進而引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斷崖式下跌”的恐懼,也不乏有人幸災樂禍地看著中國經濟衰退進而放緩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渴望。
唱衰中國的最新文章之一來自紐約時報中文網站。該網站7月11日登載署名馬克?邁克多納德(MARK MCDONALD)的文章《中國經濟能否挺住?》。文章說,中國經濟的衰退甚至產生了新的金融運算法則——中國壓力指數。目前,這個指數正居高不下。文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十分動搖,指出,日本金融服務公司野村證券(Nomura)發布了中國壓力指數。該公司的分析師蘇博文(Rob Subbaraman)周一確認說,野村預測中國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將會“在2014年年底之前開始硬著陸”。《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志發表了一篇新的經濟綜述,題為“中國經濟末日的5個跡象”。
唱衰中國論調,從中國今年以來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的進程中找到了依據。今天(7月13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上半年經濟數據,二季度GDP增長7.6%,創連續13個季度以來新低。這個數據的公布,加劇了人們對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的憂慮。
但唱衰中國論者忘記了一個基本前提,就是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持續向好的基本面并未因國際經濟的衰退和國內不確定性的影響而更改。從一個較長的經濟周期來看,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里,國民經濟一直保持平穩發展的態勢。從一個較短的經濟周期來看,即從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引發華爾街金融風暴4年以來,中國經濟戰勝了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消極影響,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又好又快的發展形勢。
即便是到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連續13個季度放緩,但經濟平穩增長的態勢依舊沒有改變。國家統計局發言人7月13日表示,初步測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270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8%。其中,一季度增長8.1%,二季度增長7.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7471億元,同比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110950億元,增長8.3%;第三產業增加值98677億元,增長7.7%。從環比看,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8%。上半年國內經濟形勢充分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持續向好的態勢沒有逆轉,沒有改變。
上半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三者的關系,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政策預調微調力度,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發展穩中有進。
同時,應當看到,盡管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但我國經濟增長面臨持續放緩的形勢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雖然經濟增速放緩符合我國宏觀調控的預期,但長期持續放緩不利于宏觀經濟環境的改善和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當前,投資、消費、出口等經濟增長動力趨緩,因此,從當前經濟形勢的主要矛盾來看,穩增長,已經成為重要的宏觀政策目標。
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認真貫徹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三者的關系,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需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才有相應的基礎。當前,穩增長首先要正確判斷形勢,既要看到經濟下行的壓力,也要看到經濟增長的動力;既要有憂患意識,也要增強信心。穩增長不僅是當務之急,而且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穩增長的政策措施包括促進消費、出口多元化等,但當前重要的是促進投資的合理增長。在促進投資當中,非常緊要的是要注重投向、注重結構、注重質量和效益,要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科學發展。要重視對新技術研發和新興產業的支持,在市場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這方面的企業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穩增長還要與財政、金融、企業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結合起來,用改革的辦法,用市場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產業競爭力,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可持續性。
無論是中央科學的宏觀調控決策,還是剛剛發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都在充分說明,中國穩定向好的經濟基本面并未更改,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正在市場經濟的深化中進一步獲得資源配置的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步伐正在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的轉型中進一步塑造。中國經濟增長不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