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奔波打拼的李女士,大學畢業后留京工作。能在人才濟濟的首都謀得一席之地,也曾讓她的同學和朋友非常羨慕。
而現在,李女士卻不知道當年的選擇是錯是對。職場上激烈的競爭,每天花費三四個小時奔波幾十公里去上班、為孩子上學支付的高額擇校費,還有北京舉國皆知的高房價……這一切,都是她每天睜開眼睛就要面對的“麻煩事兒”。
大城市繁華卻“居不易”;小地方安逸,可又單調。選擇大都市的緊張刺激還是中小城市的平靜閑適?李女士的糾結是擺在許多應屆畢業生面前的現實問題。
與往年大學生千軍萬馬擠向大城市的現象不同,近來大學生就業出現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
不同的統計資料都表明,“京、滬、穗、深”曾一度是大學生就業的首選之地,大連、廈門等二線沿海發達城市次之。如今,在大城市生活持續增長的各種壓力卻使“事情正在起變化”:一部分大學生開始理性地反思這種“唯大城市是從”的就業觀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
2009年,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通過網絡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7761名應屆畢業生的調查顯示,34.2%的人就業首選省會城市或發達的地級市,其次是普通地級市(26.4%),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則降到了第三位,約為24.7%。
當光榮與夢想遭遇冷峻現實
燕山大學漢語言專業2010屆畢業生周穎現在北京一邊實習一邊奔波于各個招聘會,幾周下來,感覺今年北京市各單位招聘意愿不強,相對競爭也更激烈,她表示不排除去較大的二線城市發展的可能,“感覺競爭會小一些,成功幾率也大點。”
“我為自己當初放棄大城市感到慶幸。”2009年國慶前夕,拿到新房門鑰匙的那一天,李洪濤心里踏實而欣慰。
在青島理工大學讀書期間,和所有同齡人一樣,李洪濤也一直有個大城市夢,他早早就規劃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北上去首都。“我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北京作為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IT行業人才需求大,肯定有我的用武之地。”當時的李洪濤躊躇滿志。
2007年畢業前夕,在經歷了幾十場人山人海的招聘會無果,海投數百份的簡歷最終石沉大海后,李洪濤發現,曾經的就業觀念多么地不符合實際。嚴峻的就業現實讓李洪濤毅然放棄了當初北上的夢想,選擇了回山東老家文登市發展。
在老家縣城,李洪濤輕易地拿到了某公司的offer。“基本工資1700元,管吃住”。李洪濤對現狀還是比較滿意的。除了偶爾跟同事和朋友下下館子、購置些衣物,幾乎沒有什么別的花銷,每個月能省下1200元左右上交父母。
工作兩年后,在親朋的資助下,他在縣城中心買了85平方米的大房子,正式成為有房一族。“現在‘80后’不都講究有房有車嗎?接下來就是車子了。”李洪濤說,他看中了整體性能比較符合家庭標準的比亞迪F3。
當被問及當年的大城市夢想,李洪濤說,“所謂的大城市情結不過是學生時代一個美麗的夢吧。在校期間可能不會考慮到一些現實因素,比如人才競爭和生活成本等”。
其實,像李洪濤這樣放棄大城市夢想,回流中小城市發展的大學生不在少數。
麥可思發布的《2009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藍皮書)》顯示,在2008年“211”院校的畢業生中,在地級及以下城市的實際就業率高達44%。
繁華屬于城市,我要的是生活
北京大學2010屆研究生李彤彤,在自己的就業選擇中很堅定地刪除了類似“京、滬、穗、深”這樣的大城市,留下的都是一些二三線的中小城市。
頂著名校的光環,加之中小城市對人才的稀缺,她并不很擔心自己未來的工作和出路。她認為如果一個人的收入和社會地位達不到一定的標準,就無法享受到大城市現有的各種優勢資源。她坦言,自己的性格更適合待在生活節奏較慢,生活舒適度高的中小城市。
江西藍天學院2008屆畢業生譚健主動放棄了留在大城市深圳發展的機會。2007年,專攻模具設計與制造的他實習期間表現出色,當時公司已經有意向接納他,但他在同學和朋友不解的目光中選擇了離開。“在深圳打拼的話除了能力之外必須具備好多條件,深圳房價那么貴,除去高昂的房租,還有和朋友聚會吃喝的花費,基本就屬于月光族了。”譚健說他主要考慮到未來的生活質量。“我大概算了一下,在深圳每月賺3500元的生活質量不及在這里掙1800元。”
所謂的“這里”,指的是甘肅正寧縣下面一個鄉鎮。譚健現在鎮政府擔任辦公室文書職務,過著朝九晚五的悠閑生活。鑒于公務員在當地的經濟收入和社會聲望,譚健也提前過上了期待的“中產階級”生活。
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是許多回流發展的大學生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此,夏雪也深有體會。她目前在山西大同一家企業報做采編工作。學新聞專業的她對這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很滿意。“在這里起碼我還算得上是一枚金幣吧,在大城市連塵埃都不是!”夏雪用略帶夸張的語氣告訴筆者。
2007年畢業后,她曾在天津工作了3個月,深深體會到了在大城市打拼的艱辛。“沒有房子、親人、愛情,屬于一無所有吧。”
比起“北漂”的姐妹們,夏雪說她當年還算條件好些的。她還記得去年去北京找同學玩時看到的情景:只有20多平方米的陰暗地下室里,密密麻麻擠了3張上下鋪。加上柜子和6個人的行李,屋里幾乎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夏雪認為,中小城市現在的發展速度很快,機遇多,競爭壓力也沒有那么大。
“還有,大城市的繁華與否、熱鬧與否是它自己的事,與我無關,我要的是生活。”夏雪最后補充道。
小城小地方大空間大作為
譚健的QQ簽名最近改為“這個世界既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權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這個信奉“世界是有心人的世界”的男孩兒,發現了家鄉市場的商機,正張羅著給家人開個小飯館。
“中小城市地方是小了點,但什么都有。只要用心做事,哪里都能大展身手的。”他對年底即將開張的飯館滿懷希望和期待。
對于還奔波在各大招聘會的2010屆畢業生趙天明而言,生活和學習了4年的北京是他難以割舍的第二故鄉。盡管這樣,他也并沒有排除掉去其他城市發展的機會。
“兩手準備吧,大不了回家唄。”趙天明的老家是中部地區的一座中型城市。他認為,與其在大城市艱辛度日,還不如回中小城市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好工作。
地理學科有個專業術語叫做“逆城市化”。是說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當各種城市問題與壓力出現時,會出現城市人口向郊區乃至農村流動的現象。
由早先的大城市情結到如今務實地轉戰中小城市,大學生擇業取向的轉變類似于“逆城市化”理論。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大學生就業回流現象要從多方面考慮。“首先是生活成本,其次是就業壓力。另外,近年來國家為了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中小城市就業,出臺了很多鼓勵與優惠政策,使得大學生到中小城市發展有更多凸顯個人價值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