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金融機構的開放性重組、金融市場的開放創新……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快。
浦發銀行前任行長傅建華,選擇浦發硅谷銀行作為他職業生涯最具挑戰的一站。
這家由上海浦發銀行與美國硅谷銀行各持有50%股權的銀行,是中國銀行監管部門十多年來唯一批準成立的一家中外合資銀行,也是中國首家“科技銀行”。
“浦發硅谷銀行是專注于服務中小乃至小微科技企業的,以改變當前中國銀行業同質競爭的態勢。”籌建中的浦發硅谷銀行董事長傅建華說。
去年以來,一批有代表性的國際知名金融機構搶灘上海,與本土企業“共結連理”。
6月2日,花旗銀行與東方證券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中國合資成立東方花旗證券有限公司,開展投資銀行相關業務,包括股票承銷、債券承銷和并購咨詢服務。
加上此前開業的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財富里昂和海際大和,上海地區合資證券公司數量將增至4家。
“硅谷”來了,“花旗”來了,“保險教父”也來了。去年7月,史帶國際董事長莫里斯·格林伯格,這位曾掌控美國國際集團(AIG)38年之久的前董事長和CEO,通過史帶國際以3.5億元的價格入股大眾保險,這也成為上海金融國資國企開放性重組的重要部分。
上海市金融辦主任方星海說:“隨著我國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金融市場會越做越大。全球金融服務業最快增長點在中國,全世界的金融機構都愿意到中國來做生意。金融開放會帶來很多新的技術,新的服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已經形成‘近人悅、遠人來’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在開放中爭掌話語權
從6月1日起,中國上海和日本東京兩地外匯市場同時啟動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
“人民幣直兌日元有助于人民幣減輕對美元錨定的依賴,加上日本有意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之中,對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有所裨益。”中信銀行國際金融市場專家劉維明說。
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起步,到允許境外三類機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從日本購買人民幣國債,到林吉特、盧布、日元與人民幣的直接兌換,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上海也成為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橋頭堡。
截至2011年末,上海地區跨境人民幣業務結算量達到4080億元,其中2011年業務量突破3300億元,約占全國當年總量的16%;境外機構在上海開立的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近800個,使上海跨境人民幣結算的觸角伸向全球。
“貨幣市場是整個金融市場的基礎,一個成熟、發達的貨幣市場,是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說。
上海清算所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個陌生的機構,但其對于上海形成人民幣產品基準價格中心、人民幣產品創新中心、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中心等意義重大。
“上海清算所目前正在研發推出利率互換等產品的中央對手清算業務,今年底有望試運行,人民幣利率的市場化程度將越來越高。”上海清算所董事長許臻透露說。
對于一直苦于缺乏油價話語權的中國企業來說,今年期貨市場的開放創新將給他們帶來一點底氣。上海期貨交易所理事長王立華表示,上期所將全力推動原油期貨上市,爭取年內推出并逐步爭取成為亞太時區的原油定價基準之一。
金融創新護航實體經濟
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創新,是護航實體經濟的藥方之一。
6月11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固定收益證券綜合電子平臺掛牌的“12蘇鍍膜”完成首筆轉讓,這意味著交易所市場第一筆中小企業私募債券非公開轉讓順利完成。
“過去十年,上交所幫助國家解決了大型國企、央企和重點銀行的融資問題,現今上交所最大的轉型就是要調整上市公司結構,我們要服務中型企業,甚至是小型企業。”上交所總經理張育軍說。
開放度、創新力、活躍指數越來越高的金融體系,正為實體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今年前4個月,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12428.65億元,同比增長16%;其中,上交所融資3309.78億元,同比增長49%;銀行間市場發行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商業銀行債券等共為企業融資9118.87億元,同比增長23%。
5月底,上海出臺了為實體經濟輸血的3年6600億元計劃。在未來3年,上海的12家銀行將為上海市高端裝備制造等十大重點產業提供總額6600億元的融資支持,助力十大重點產業到2015年末占上海GDP增加值的比重超過50%。
今后幾年金融市場將出現直接融資加快、市場化改革深化和人民幣跨境業務穩步推進的三大趨勢。上海市一位負責人表示:“這三大趨勢的不斷加快和強化,讓我們對上海如期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充滿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