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新型城市化”
要城市化就一定要非農、去農,非農去農并不是不要農,而是農業、農村、農民即所謂“三農”的轉化。如果說中國自古是一個農業國家,那么,城市化可以說就是中國社會轉型的具體實現。
“三農”的轉化當然不是農民都跑到城里、農田撂荒、農村凋敝衰敗,最有效、最可行也最合理的途徑,是“三農”的就地城市化。
首先,農業變工業,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大力發展現代工業,二是傳統農業的工業化。廣州城市化的其中一個重點應放在這方面。
其次,村落變社區。傳統農村是建基于宗法血緣關系基礎上的熟人社會,每個村落基本上就是一個封閉的家族共同體,極端的情形甚至等級森嚴。而社區則不同,它完全不以宗法血緣關系為基礎,而近似于自由人的聯合體:所有人一律平等,大家共同參與公共事務,所有的決定都是大家協商的結果,沒有任何人可以強制他人,等等。它是開放的、自治的——這一點尤其重要:沒有任何人可以凌駕于所有人之上。
第三,農民變市民。在中國傳統社會,農民的最大特點是依附性,不獨立,其個人認同往往以其在家族中的角色或對家族的貢獻而定,也就是說,要通過他者來定義自己。而市民則不同,市民就是權利主體,完全不需要通過他者來定義自己。他完全不必依附于誰,更不必要通過他人的評價來尋求自我認同。
從表面看,城市化的重點是農村,其實即便是城市,也依然存在繼續城市化或真正城市化的過程。原因無他,社會是一個整體,許多人盡管生活在城市,但并沒有成為真正的“城里人”,他們的內心世界和行為方式,很多時候跟農民其實沒什么區別,比如,亂丟垃圾、高聲喧嘩、剛愎自用、家長制作風,等等。而社會組織程度低下、社會秩序混亂,城市往往更甚于農村,其原因就在于一些人還沒能轉變為現代市民,當滿腦子驚恐、自卑、怯弱、不負責任、貪小便宜、功利、貪婪、狡黠、“搭便車”意識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怎么可能會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呢?
所以,城市化既是全社會的事,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事。新型城市化發展之路,就是中國社會轉型之路。
(作者曾德雄,廣州市社科院哲文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