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車幫助民眾打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其在城市交通系統中的作用不可小視。在北京,雖然公共自行車早在2005年就已出現,但之后幾家自行車租賃服務公司慘淡經營,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一直難以長大。
公共自行車之所以沒能推行開,原因在于這個項目一開始就被市場化,幾家自行車租賃均以盈利為目標,收費不菲,可這一模式并不為民眾所接受,加之企業之間“各自為戰”,車輛不能通存通取,所以許多人都感覺到租車很麻煩。而對于租賃企業而言,即便是不菲的收費,也供不起養人、養車的成本。最終,大量公共自行車退出市場也就不讓人意外。
而今,政府部門致力于解決盈利性公共自行車的弊端,轉而嘗試由政府出資并主導,以建立統一的、公益性的公共自行車系統為目標,這無疑走對了方向。
只有公益性,公共自行車才有普及的可能,這是國外許多城市發展公共自行車的共同經驗。例如法國巴黎規定,公共自行車半小時內使用免費;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的公共自行車包月卡只需不到20元人民幣;在丹麥哥本哈根,只需投幣20克朗就可免費使用公共自行車,退車時可取回投幣。
此次,北京新推出公共自行車,同樣突出了低收費、低門檻的公益性,以前自行車企業的收費標準高到一小時5元,如今1小時內則免費,一天封頂不過10元。顯然,1小時內免費的政策,鼓勵民眾快借快還,這有利于提高公共自行車的利用率。
公益性的公共自行車,政府必然需要大量資金的注入,不過,相較于其他交通疏堵投入(如造橋修路),這筆錢微不足道,可它帶來的社會效益,實難估量。法國里昂市推行公共自行車后曾算過一筆賬,3年不到,里昂市3000輛公共自行車已行駛了1609萬公里,減少了3000噸二氧化碳排放,里昂市的機動車流量因此下降了4%。
需要注意的,政府對于公共自行車的投入,必須持續不間斷,直至打造成一個租還車方便,網點密集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如果財政投入后勁不足,發育不良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將難以培養起吸引力,導致民眾的棄用,這將使得政府此前的投資打水漂。
為減少政府財政負擔公共自行車的壓力,也不妨考慮開拓車輛來源。北京目前的自行車數量超過1300萬輛,大量自行車處于閑置狀態,對于這些閑置車,可否通過民眾自愿捐獻等方式,由政府收購,通過分類和簡單改裝,涂上統一標志,納入到公共自行車系統?;蛘咭部梢韵窈5矶锴f社區那樣,將舊車修理翻新,在城市社區中廣泛建立自行車免費租賃點,如此,既激活了閑置資源,也減少了政府投入,同時也給民眾參與公益一個渠道,真是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