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人民日報》報道,從2001年開始,我國農村地區啟動新一輪中小學布局調整,也就是通常所稱的“撤點并校”。隨后10年間,我國農村小學數量減少了52.1%。在一些山鄉及偏遠地區,學校撤并后,學生難以就近入學,而保障又跟不上,造成諸多問題。
作為一名鄉村學校的基層教師,我對撤點并校給農村學生帶來的問題深有感受。我們學校位于湘西山區,學生的上學路平均都在七八公里,住得最遠的孩子,從家到學校有20公里路,有些山里不通車,這路就全靠孩子們自己結伴走。
漫長的上學和回家路還只是一個問題。10年里,以前的8個村小后來只剩下4個,以前村小是學前班到四年級,現在只剩學前班和一年級。二年級以上的孩子都要到鄉中心學校上學,可二三年級的孩子還太小,在學校住讀,生活如何自理也成了個大問題,學校老師就常常需要承擔起家長的職責,為孩子們穿衣洗衣,甚至擦屎擦尿也是常有的事。
我不否認,撤點并校在優化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集合教育資源和師資優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看了這些孩子的辛苦,就不能不讓人生出一絲疑慮——政府對教育資源和師資的投入不足,以致要通過撤點并校進行彌補,但這應該以犧牲這些幼小孩子與家人相聚的時間以及安全為代價嗎?
教育主管部門能意識到且正視撤點并校中出現的問題,并著手準備在隨后的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中解決這些問題,這當然很好。但必須看到,農村教育的布局調整是個長期的過程,而孩子們的上學路遠和寄宿問題,卻經不起這種等待。
實際上,此前一段時間,農村地區接連發生的“校車事故”和湖南邵陽致多名學生遇難的翻船事故,說到底都是因為撤點并校拉長了學生的上學路,而學校又配備不起正規的交通工具,長期使用劣質交通工具出行,悲劇也就在所難免。現在,《校車安全管理條例》雖然已經出臺,但11日河南省濮陽市發生的超載幼兒園校車燃燒事故,無疑又敲響了校車條例在基層,尤其是農村基層懸空的警鐘。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投入指標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礎線,這個目標我們從1993年開始提出到現在,近20年卻無法實現。校車事故也好,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也好,都是教育投入欠賬引出的問題,但我們不能用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應對,而須有一個將4%落到實處的解決之道。農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適齡兒童少年減少、城鎮化進程加快、勞動力轉移和基層行政區劃調整,都是事實,但所有這些事實,都不應妨礙我們的孩子安全、就近入學。
確實,農村學校的孩子都特別能吃苦,作為老師,我們也愿意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可問題是,這種吃苦和對孩子的愛,應是基礎教育資源充足完備之后,個體的主動選擇,而不該像目前這樣,摻雜太多被動的無奈。
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力量,保證孩子上下學路上的安全和在學校睡得踏實。比如對低年級孩子安排老師“陪睡”,這樣孩子們夜里起來上廁所有人陪著,不至于太害怕;沒有“大鼻子校車”,就組織學生一起搭乘班車,讓老師隨車跟著,讓家長到停車點接送;遇上天氣不好,上學時讓學生別硬來學校,放學時則把學生留下,安排免費晚餐,等天好了再走……但所有這些畢竟只是權宜之計,不能成為長久之策。
看到《人民日報》關注農村學校撤點并校引出的問題,我有種看到希望的感覺,只希望這關注確實能帶來現實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