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城鎮人口增加、城鎮規模擴大、鄉村人口向城鎮流動及城市文明向農村擴散而引起的人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價值觀念變遷的過程。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從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期目標來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應該是我國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沒有中國的城市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取得了積極進展。1978年我國的城鎮化水平為17.9%,2000年達到36%,年均增長 0.8個百分點。當前,中國城鎮化進程正處于30%向60%增長的加速發展時期。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已近6.7億,占總人口的49.68%,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近10年間有將近2億人進入城市生活。今年初,國家統計局發布《2011年我國人口總量及結構變化情況》,2011年末,我國城鎮人口達6.9億,城鎮化率達51.27%,首次超過50%,這意味著中國進入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的歷史時期,也標志著中國城鄉社會結構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
源于中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中國的城鎮化與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有著較大的差異。第一,中國的城鎮化是世界上轉移人口最多的城鎮化。從國際社會來看,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在城鎮化過程中需要把幾億農業人口轉移到城市來。第二,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是按部就班經過了上百年歷程完成的城市化,而今天的中國城鎮化是在短短的幾十年內,迅速將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進城鎮。第三,在資源利用方面,西方發達國家,例如英國,工業化、城市化是通過對別國的殖民、對世界資源的利用完成的,而中國的城鎮化所依賴的是自己國家的資源。中國的城鎮化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快速發展之路,需要學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城鎮化經驗,但不能照搬國外發達國家城市化的模式,也不能固守中國某一地區、某一階段的城鎮化模式,應因時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各地的區情和城鎮化發展階段的實情,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
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戰略
城鎮化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經濟現象,涉及人口、資源、環境、產業結構調整、社會流動加快、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城鄉關系和區域關系變化等方面的系統工程。2008年國際社會金融危機以來,城鎮化成為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內需、產業結構升級調整、促進經濟和社會及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
城鎮化發展是我國當前拉動內需的強大動力。預計我國要在2030年城鎮化率達到65%時基本完成城鎮化。這意味著未來我們還有2.5億人口進入城市。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數量的增加,城市人口居住、生活、就學、就業、交通、通訊等剛性需求還會大量增加,這種狀況不僅帶來了大規?;A設施和城鎮住宅的投資需求,而且大規模農村人口轉移和生活方式變革還創造了巨大的消費需求和國內市場的需求。城鎮化發展必將成為中國擴大內需、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強勁動力。
城鎮化發展有利于我國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我國社會轉型的新階段,城鎮化的動力機制不僅是靠工業化,而且需要依賴于服務業的大力發展。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城市化水平達到50%以上時,將推動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業,商貿、餐飲、旅游等消費型服務業和金融、保險、物流等生產型服務業的大發展。服務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城鎮化的推動將起主導作用,成為城鎮化深入發展的后續動力。特別是金融危機迫使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其中,充分就業、擴大內需、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滿足城市居民提高生活質量的新期待,都有賴于服務業的發展。
城鎮化發展有利于我國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鎮化發展,可以促使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鎮轉移,有利于增加農村人均占有資源,實現耕地的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從而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同時,城鎮化也是一個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過程,進城農民通過實現就業,可以提高收入;留在農村的農民,通過增加土地面積也實現土地收入的增值。城鎮化也是城市文明向農村滲透、促進鄉村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現代農村的過程。溫家寶總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城鎮化要同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相互促進,這是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p>
城鎮化發展有利于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近年來,我國大城市出現了空間規模向外擴張、產業和人口向外轉移的現象,同時,隨著高速公路的修建,極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間的交通狀況,城市間的產業聯系與經濟合作不斷加強,城鎮體系不斷完善,特別是城市群的快速發展,已經形成我國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目前我國在原有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等新的城市群不斷涌現出來。城市群的發展不僅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主體形態,也是國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的體現,城市群必將成為中國最有發展潛力的地區。
中國城鎮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問題與挑戰
城鎮化對于中國下一步經濟社會的整體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在近幾年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違背城鎮化發展規律、不適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亂象”,在這個過程中,城鎮化超常規發展,資源與人口、城市與鄉村發展失衡,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發展不協調,出現了“城市病”,嚴重影響我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城市盲目擴張,耕地減少。一些城市在追求向大城市擴張的過程中,存在著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分散開發的問題。出現了建高樓、大廣場、大馬路、大酒店、大房子,越大越洋越好,不考慮實際需求,甚至出現土地被圈占閑置和樓房空置浪費現象。城市空間過度擴張、占用耕地和生態環境壓力增大;一些地方以非市場化的方式低價征用土地,高價出讓獲得差價收益,將農用地轉為城市建設用地作為變現建設資金的重要手段,造成耕地大量被占用。全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緊逼18億畝耕地紅線。
城市人口劇增,一些農民“被城市化”。城鎮化的發展是建立在市場經濟發展和產業推動基礎上的,是建立在農民自愿基礎上的。適合經濟發展和人民意愿的制度安排能促進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否則將會起到負面的作用。但是,目前在土地利益的驅動下,一些地方出現對農民房屋的行政性強拆,強迫農民進城和強迫農民上樓。有些地方一夜之間就將農民戶口變成了城市戶口,而包括生產生活方式在內的其他要素都不變,從而導致城市人口數量劇增,密度過高,而部分城市管理能力滯后。上個世紀50―70年代,曾在西方國家出現的“大城市病”,如今也開始在我國顯現苗頭。例如就業困難、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水資源緊缺、房價飆升、空氣質量下降等突出問題。
存在著城鎮化超速發展的“大躍進”現象。城鎮化的發展是有規律的一個漸進化過程。然而,有些城市把加快城鎮化當作一個重要的政績工程,有拔苗助長之嫌。有的省份提出來,城鎮化率2011―2015年要從45%提高到54%,到2020年達到64%左右,要求城鎮化率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遠遠高于國家“十二五”期間年均提高0.8個百分點的規劃目標。2010年8月揭曉的中國城市國際形象調查推選結果顯示,200多個地級市中有183個正在規劃建設“國際大都市”,嚴重違背城鎮化的發展規律。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衰退,農民權益受損。城鎮化發展帶來城市經濟的繁榮,但是,卻出現了農村的凋敝,農業的衰敗和農民的被邊緣化。例如,大量農村青壯年群體進城,弱化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業現代化;同時,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留守老人的養老和留守婦女生產生活等問題突出,使農村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凸現。另外,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大批具有知識和文化的青壯年涌入城市,他們因為農民工身份,不能參加城市的民主選舉活動;他們由于身處城市而沒有機會再來參與村務決策和治理,流動的農民工的自主權利難以實現。近年來,有些省在農區為了用增加的耕地換取城市建設用地指標,不尊重農民意愿,強制性拆村并居,導致農民“被上樓”,導致農民的生活習慣將被迫改變,農民的生活負擔也會相應增加,農民種地養殖更不方便。而且村改居后產生的大量無土地、無工作、無社保農民將直接影響國家社會穩定。
農民工的半城市化。我國城鎮化人口的統計按國際慣例進行,即在城鎮連續居住超過 6個月,便統計為城鎮人口。但實際上,他們中絕大部分沒有真正變成城鎮居民,無法在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享有與城鎮居民相同的待遇,事實上沒有完全市民化,有人稱之為“半城市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在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農民工對城市公共服務產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如何為農民工提供城市生活必需的公共產品,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這是城市公共服務均等化所要面臨的問題。
城市化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突出。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城市化的發展,我國支撐城市化發展的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生態資源等都到了極限,人口和人均自然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將更加突出。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由于受全球化的影響,許多歷史名城中的文化遺產遭受到沖擊,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面臨著“建設性破壞”,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傳統文化街區的歷史真實性正在消失。城市發展、城市建筑和城市布局趨同,出現千城一面、城市風貌雷同的現象。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保護成為我國城市化發展的新的挑戰。
統籌解決城鎮化進程中的問題
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我國現代化的重要任務。但是,城鎮化不是搞運動,不是大躍進,它是一個現代化的進程,是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針對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存在的問題,“十二五”期間,我們把城鎮化速度確定為每年0.8%,低于過去10年年均提高1.13個百分點的城鎮化速度。其中的重要導向就是要總結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問題和偏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解決城鎮化進程中的問題,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這是城市化健康發展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克服以往城市化過程中存在的見物不見人、要地不要人的發展方式。中國城鎮化的主體是農民,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的意愿。在城鎮化進程中,從系統觀念出發,全面推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協調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以產業為支撐。在城鎮化的初級階段,工業化成為這一時期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動力;隨著城鎮化水平提高,進入到高級階段,以信息技術和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逐漸成為推動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動力。我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著相對的發展差距,這也會導致各地城鎮化水平、城鎮化產業動力等方面的差異。但是,城鎮化發展必須以一定的產業為支撐,通過產業發展,實現城市經濟的繁榮,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人口的集聚,促進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中國城鎮化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之路,即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政府財政要加大對中小城市的投入,通過對中小城市和城鎮基礎設施的改善、城市建設的加快,努力實現小城鎮的小城市化,中小城市的大城市化,大城市的國際化,全面實現全國各地大中小城市的均衡發展。這樣可以分散人口向特大城市的流動,我國的“城市病”才會得到有效的控制。
從現代化戰略角度推進制度改革。第一,加快戶籍制度的改革。第二,改革現有的土地制度,對于進城農民有穩定的工作和生活來源而又不愿意種地的農民,給予其對土地的處置權,以擺脫土地的束縛。這也有利于農業的規模經營。第三,建立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均等化制度。政府向進城農民提供與市民同等的就業、住房、子女上學、就醫等公共服務和各種福利,積極幫助進城農民在城市安家樂戶。
走低碳城市化之路,建設綠色宜居城市。積極推進企業節能減排,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建設低碳生態城市。在城市生活上,調整能源結構,減少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使用,盡量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或清潔能源如天然氣、電能等;通過合理規劃對污染源進行治理,改善城市的生活環境;積極實行“公交優先”,發展軌道交通,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量,減少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意識,改變居民原來不環保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減少生活垃圾等帶來的污染;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促進低碳目標的實現。
加快新農村建設,建立新型的城鄉關系。城鎮化并不是城市人口越多越好。即使城市人口達到70%,仍然有相當多的農民生活在農村。因此,要在城鄉統籌中推進城鎮化,大力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土地規?;洜I,實現農業的現代化,促進新農村建設。通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村村通”工程,改變農村封閉落后的狀況,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交流,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通過城鎮化的發展,促進農村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向農村社會的延伸,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我國已經進入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歷史時期,城鎮化發展要兼顧與新農村建設相協調,加強城市功能向農村的輻射,努力縮小城鄉差距,積極引導城鄉對話,實現城鄉和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