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9月左右,市行政中心廣場將迎來6件新雕塑。這6件雕塑是全民票選出來的。去年,雕塑作品先從藝術家的創作中甄選,入圍的22件作品在網上公開,接受市民的票選,最終選出了6件作品,目前正在制作階段。
在東莞市文廣新局副調研員周漢標看來,行政中心廣場安放雕塑作品只是一個開端,預示著東莞的城市雕塑到了理性發展的時候。
事實上,東莞并不缺乏雕塑。前幾年,東莞理工學院的師生曾做過一份《東莞城市雕塑現狀》的調查,走訪的19個鎮街中,有超過400件形形色色的城市雕塑,平均每個鎮街超過20件。說到現有的城市雕塑,新老莞人印象較深的大概有兩類,一是各鎮街鎮標類雕塑,二是虎門“被雙手折斷的煙槍”和林則徐像等紀念偉人和歷史事件的雕塑。
雕塑數量多,但缺少精品這是不少專家對東莞城市雕塑的印象。
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城雕,是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魄力。未來的東莞需要怎樣的城市雕塑?在打造文化名城的大潮中,關于東莞城市雕塑的思考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鎮標在東莞
2009年,河南小伙小羅從老家來到東莞打工,接他的同鄉讓小羅搭公交到厚街鎮標處下車。一路上,他都瞪大了眼睛盯著車窗前方,直到那個刻印著厚街拼音的雕塑出現。
“那個鎮標還是蠻顯眼的,如果他說個別的地方,可能我就找不到了。”厚街鎮標是東莞留給小羅的第一印象。在厚街工作生活了一年多,鎮標附近是他經常涉足的地方。“因為附近有商圈,坐車也方便。”小羅說,他到東莞沒多久,還在厚街鎮標前拍過一張照片,寄回老家給父母,當作是他在東莞的一份紀念。
離開厚街一年多,當現在再問及他對那件雕塑的印象時,他卻無法一下子具體形容,“底座上刻著厚街兩個字,三面尖頂,頂著個圓球。
“我覺得這種東西都差不多,老家的城市里也有類似的(雕塑)。”小羅對于鎮標的造型不置可否,當提及令他印象深刻的城市雕塑時,他想了有半分鐘才說:“中心廣場上那個紅色莞草造型的算一個吧,還有一次我去虎門,在硝煙公園里看到林則徐雕像,印象蠻深的。”
東莞大部分城市雕塑的意義都局限于地理標識。以最具代表性的鎮標為例,其樹立的地點,往往是當地的交通出入口或鎮中心,成為外地人來往鎮街的一個重要集結點。時至今日,往來于各個鎮街的公交車上,售票員還是會提醒乘客,在鎮標附近下車,無論換乘公交還是打車都會更加方便。
在東莞生活多年,他石公共藝術研究機構負責人之一的孫圣智談及東莞城市雕塑時,也有類似的感受:“像松山湖生態園,很多人進了里面會迷路,只有到了八匹馬的雕塑那里會比較清楚自己的位置所在。但要問八匹馬和松山湖的關系,恐怕沒多少人能真正說清楚。”
調查組走訪研究的19個鎮街中有超過400件形形色色的城市雕塑,平均每個鎮街超過20件。但由于缺乏規劃,各個鎮街大多“自謀出路”,導致東莞城市雕塑建設中質量的參差不齊,雖然數量可觀,但缺少精品。
“一夜林立”的東莞城市雕塑
無論是鎮標,還是松山湖生態園里的八匹馬,它們在發揮社會功能的同時,其薄弱的藝術特征和認可度的缺乏等,往往會為人詬病。1995年,虎門曾斥資建造了一個鎮標,鎮標建成后,很多人對鎮標提出了異議:一個球狀的雕塑,周圍又布滿了“刺”,看不出虎門的特質。
2007年,東莞理工學院的師生曾做過一份《東莞城市雕塑現狀》的調查,據調查顯示,在其研究團隊走訪的19個鎮街中,有超過400件形形色色的城市雕塑,平均每個鎮街超過20件。這些城市雕塑大多以石雕為主,占到總數的68%,而其表現的主題多以古代神話故事、嶺南水鄉特色、紀念偉人和歷史事件等為主。
東莞各鎮街掀起打造城市雕塑的熱潮是在二十一世紀后。當時,東莞各個鎮街開始注重對自身文化特征的提煉以及對城鎮形象的塑造,城市雕塑開始進入基礎設施建設的框架內,從2000年到2007年間,尤其是“打造文化新城”的口號提出后,打造城市雕塑熱潮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鎮標。
2000年,東莞市曾成立過一個臨時雕塑評審委員會,商討東莞城市雕塑的建設定位。但委員會并沒有拿出一份完整的全市規劃,因為缺乏專業部門和機構的指導,各個鎮街大多“自謀出路”,這導致了東莞城市雕塑建設中質量的參差不齊,雖然數量可觀,但缺少精品。
東莞理工學院的調查報告指出:“缺乏規劃還有一個惡果,造成城雕建設與城市規劃不同步,城雕建設滯后,許多雕塑都是在完成城市公共場所設施的建設后再設計和擺放的。”
在這輪城市建設的熱潮中,城市雕塑更多是以基礎建設的配套工程出現,通俗的表述就是:像是一夜之間樹立起來的。
在專家們看來,東莞眾多的城市雕塑中,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地域特色不突出;造型陳舊,不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觀賞雕塑為主,缺乏互動性,市民認可度、參與度不高等等。
虎門廣場“大煙槍”雕塑去留風波
著名雕塑家潘鶴認為,虎門銷煙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一件壯舉,是獨屬于虎門的驕傲, “被雙手折斷的煙槍”(名為《較量》)這件雕塑離開虎門廣場,也會喪失其自身的意義。
說起東莞雕塑,很多人還會想起去年虎門廣場改造時,雕塑《較量》“被雙手折斷的煙槍”引發的風波。
去年8月份,虎門廣場改造工程甫一啟動,人們視線的焦點匯聚在廣場上著名的雕塑《較量》的命運上。當“雕塑會被整體搬離”的傳言出來時,保護《較量》的呼聲在網絡上也越來越響亮。
在經過充分論證并聽取專家和市民意見后,虎門鎮政府決定保持《較量》原位不動,并在雕塑背后栽種幾排有規則的景觀大樹,對雕塑后面的高大建筑形成一定程度的屏蔽,使《較量》的形象更加突出,更加引人注目。
如今,那雙折斷煙槍的手依然堅毅有力,它除了是虎門精神的象征之外,也成為市民們重要的情感寄托,市民想留住煙槍,也說明這件作品代表了他們,表達了他們心中的訴求。而這種表達,是來自于藝術大師的提煉與傳遞。
1994年,虎門鎮政府開始打造虎門廣場,要在廣場上樹立一座雕塑,體現虎門特質。虎門鎮政府邀請了著名雕塑家潘鶴。經過實地考察,潘鶴產生了一個想法,從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取材,表現虎門人追求和平自由,不畏強暴,敢于斗爭而取得勝利的品質。
于是,一雙掰斷煙槍的手的場景出現了。在潘鶴看來,虎門銷煙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件壯舉,是獨屬于虎門的驕傲,離開虎門廣場,這件雕塑也會喪失其自身的意義。后來,潘鶴把雕塑命名為《較量》。
“《較量》從整體到細節,都是一件藝術精品。為什么折斷的煙槍中間還有絲絲縷縷相連呢?”市文廣新局副調研員周漢標回憶起當年《較量》雕塑建造過程時說:“潘鶴老師說這樣的設計,是在告訴人們歷史和今天是緊密相連的,說不定哪一天歷史還會重演,是提醒世人要引以為戒。”
一件具有藝術價值的城市雕塑,除了裝飾和美化城市外,還豐富市民的精神享受。城市雕塑的藝術性,除了表現在外觀,更體現在其傳達出的精神特質。
行政中心廣場新雕塑的啟示
由藝術家創作、市民票選出的6件新雕塑作品將在行政中心廣場安放,目前正在制作階段。周漢標說,行政中心廣場安放雕塑作品只是一個開端,預示著東莞的城市雕塑到了理性發展的時候。
“城市雕塑對一座城市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內容,是老百姓看得見、摸得到的一種藝術形式,對打造一個城市的文化氛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東莞市文廣新局副調研員周漢標解讀他心目中的城市雕塑時指出,城市雕塑是城市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的一種必然的文化需求。
去年,市政府計劃在行政中心廣場安放新的雕塑作品,雕塑作品先從藝術家的創作中甄選,入圍的22件作品在網上公開,接受市民的票選,最終選出了6件作品。據了解,這6件作品目前正在制作階段,預計將在今年8月、9月安放。
“每一件作品怎么安放,都是廣東雕塑界的幾位頂尖人物在廣場上實地觀察后決定的。”周漢標披露了工作開展的一些細節,他同時表示,行政中心廣場安放雕塑作品只是一個開端:“我們希望通過這件事轉變一種觀念,廣場雕塑預示著東莞的城市雕塑到了理性發展的時候,我們的城市雕塑應該選擇雕塑藝術家的原創作品,而不是廣告、裝飾公司設計的作品。”
追求藝術精品,已經成為當下東莞文化發展的一種共識,從政府到公眾,從藝術家到藝術機構,都在呼喚、在力推更多的藝術精品代表這座城市登上歷史的舞臺。
“藝術家的作品有自己的風格水準,首先它要符合美學的要求;而藝術大師的作品本身就具有收藏價值,一件具有藝術性的城市雕塑,它不僅具有標識作用,還凝結了歷史的記憶與文化的沉淀,老百姓也可以觀賞、觸摸、拍照,對一座城市而言,這樣的東西是具有比較高的投資回報率的。”他石公共藝術研究機構創意總監趙軒說。他石公共藝術研究機構是一家專業從事公共空間藝術創作的企業。
周漢標也認為,一件雕塑能否代表一座城市,是需要時間來驗證的,城市雕塑沒有藝術含量,沒有主題性,就成了城市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