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刊出的系列報道“關注生活便利度”,先后聚焦步行難、居家小事成了大麻煩、弱勢人群生活不方便等話題,提出“大城市別忽視小事情”、“便利生活,一個都不能少”等觀點,在讀者中獲得廣泛認同。今天推出第四篇,從專業的角度,進一步分析當前城市越建越大、老百姓卻覺得生活不太方便的原因,也為這組報道畫上一個句號。
城市發展,最終要讓城市居民生活得更便利、更舒適。否則,摩天大樓再多、500強總部再集中、道路修得再寬,如果其中占大多數的老百姓感到不方便,甚至覺得不如從前,這樣的發展也沒有太多意義。我們關注這一話題,希望能在城市迅速長大的今天,客觀反映普通居民的聲音,為城市建設管理更好地實現“以人為本”起到推動作用。
——編 者
1.
規劃制約便利
過度追求視覺效果、商業利益和短期政績,導致城市的服務功能弱化
北京CBD核心區,摩天大樓林立,玻璃幕墻在陽光下格外耀眼。但在這里工作的汪小姐卻很煩惱:每天上下班時間,沒有一個方向不堵車,沒有一條地鐵不擁擠;高檔寫字樓看著漂亮,其實卻是一個大罐子,沒幾扇窗戶能打開透氣;隔著窗戶望出去,一片鋼筋水泥森林,要尋找綠色只能在辦公室養盆花。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城市的期望已經遠遠超出了當年“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簡單目標,現代城市生活被賦予的使命越來越多:設施齊備、選擇多樣、舒適便利!然而,這些并沒有得到滿足,其中舒適便利尤其欠缺。這是為什么?
過度追求視覺效果、商業利益,導致城市的服務功能弱化,是城市便利度降低的根本原因——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中心主任李鐵這樣認為。他以家庭裝修設計類比城市規劃,“是以美觀為主還是以實用為主,這是裝修之前必然要考慮的問題。能夠兼而有之最好,但在經濟條件并未一步到位的情況下,勢必要二者選其一。城市規劃就是放大版的家庭裝修,在城市仍在發展尚未定型的時候,過分考慮美觀、短期效果,勢必中看不中用。”李鐵說。
過分追求視覺效果,正是當前我國城市規劃中的硬傷。許多設計者只考慮建筑本身的美觀、新穎、現代,而忽視甚至割裂建筑與周邊環境、與使用者的關系,造成實用性差、使用效率低。廣州市設計院高級建筑設計師陸勇介紹,一度流行的玻璃幕墻,如今已經被公認為最不節能建筑元素之一,不僅如此,還是城市光污染的主要來源;曾經被認為是繁華標志的純機動車道,如今被證明是有悖人性化的設計。
事實上,與光鮮亮麗的高樓大廈相比,瑣碎繁雜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才是城市生活的主軸。陸勇說,許多歐洲的車站很舊、很不好看,但功能很全、很方便。城市建設和管理以人為本,能夠被人方便使用,才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我們一些城市的中心地帶,人行道幾乎消失了,無論距離遠近都得坐車、開車,不但不節能,還加劇道路擁堵。”陸勇說。如今這些過度追求美觀的設計,在城市中仍然層出不窮。
陸勇認為,過分追求整體美觀,會導致城市設計忽視細節功能,而細節設計往往直接關乎城市建筑設施的便利度。據了解,上海市政府已經出臺了《上海大型居住社區規劃設計導則》,其中就詳細規定了地下停車場出入口的位置、小學及幼兒園周邊停車位的安排等等,對市民的方便享用進行了充分考慮。
城市設計者一味追求商業利益,使地價抬高、房價猛漲,進而帶動這一區域內服務業的房租、人工等成本提高,也導致城市便利度降低。“因為如果居民收入沒有同步提高,他們能夠享受到的便利服務就會越來越少。”李鐵說。現實生活中,大城市寸土寸金,價格低廉的小店小攤越來越少,讓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為修鞋、換拉鏈這種小事發愁。
地方政府短期的政績觀,無疑又加劇了這種追求視覺效果、商業利益的風潮。李鐵指出,一些地方干部都希望在自己任內拿出一兩件漂亮的、有收益的工程,“新修一個明亮的大廣場,肯定比改造一條背街小巷好看。”
李鐵認為,要打破城市越大越不方便的怪圈,必須徹底扭轉這種畸形的審美和追逐商業利益、追求短期政績觀的城市設計慣性。
宜居城市(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羅亞蒙也強調,在科學的城市規劃體系中,前瞻性必不可少,城市規劃不能“走著瞧”。他說,當前我國城市許多不便利,就是只圖眼前好看、前瞻性不夠導致,時間久了,既不中看也不中用。比如北京西直門交通樞紐,無論是地上交通線,還是地鐵線,無不是近20年來先后疊加設計,地上交通幾乎盤成一個中國結形狀,被稱為“全北京最難走的立交橋”,地下2號、4號、13號線地鐵、輕軌交叉換乘,市民出站入站要走很遠的路。
2.
管理制約便利
城市人口密度大,不同人群利益訴求不同,需要精細化的管理才能合理配置資源,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
近日,北京市東城區政府宣布,今年擬在全區17個街道試點錯時停車,每個街道將至少設一處錯時停車試點區域,預計可為老舊城區居民提供2000至3000個車位,以緩解市民停車難問題。
錯時停車,將別人暫時不用的車位,暫時出讓給需要的人,看似簡單,其實復雜。原來自成體系的管理運行系統被打破,服務人群擴大、服務時間變長、服務形式多樣化,勢必需要重構管理、擴充人員甚至增添設備。誰來投入、如何開放、如何收費、如何降低運行風險、如何規避矛盾?所有這些,都直指一個問題:管理能力和水平。
如果說城市規劃主要考慮足夠的空間支持、合理的空間布局,那么城市管理則主要考慮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羅亞蒙指出。
“從簡單、粗放的管理向多元化、精細化管理過度,應該是提高城市生活便利度的必由之路。”李鐵說。
一度,在追求美觀的大背景下,漂亮整潔是衡量城市管理水平的單一標準,但這既不符合城市發展規律,也不適應市民對便利度的要求。李鐵認為,城市是多元并存的綜合體,城市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無論發展中還是成熟后,城市都不應該是一個整齊劃一的面貌。整齊劃一,會使管理變得簡單,但生活便利度會大打折扣。
城市里有不同收入水平的群體,就有紛繁復雜的需求,需要精細化的管理才能合理配置資源、將其實現。“尤其是當前城市規模空前擴張,各種社會資源和社會訴求空前龐雜,精細化的城市管理不可缺少。”李鐵說。
精細化的管理,首先體現為科學管理。羅亞蒙說,管理科學、公共設施運行等都已經是一門門獨立的學科,科學的城市管理不應當再是“拍腦門”、“看心情”的管理,也不應是“怕麻煩”、“圖簡單”的管理,而應當充分尊重科學規律,在事前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反復論證,然后合理制定管理模式和手段。例如歐美城市以及亞洲的日本、韓國的一些城市,特別注重垃圾的分類及其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以及雨污分流、污水處理后再生水利用,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垃圾堆放填埋、污水直排等城市運行的簡單模式,幫助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
精細化管理,也應當體現在對城市各方的便利訴求的充分考量和尊重上。城市既要有高檔商場、酒店滿足財富階層的消費需要,也要有街邊小店滿足中低收入群眾的生存需要。城市公共服務在充分、優先滿足大眾普遍需求的同時,也要盡量滿足各類特殊“小眾”人群的特殊需求,如殘疾人等。“只有城市公共空間分配更加合理、城市公共服務產品更加豐富,城市才會更加宜居。”羅亞蒙說。
精細化管理,還應當體現在創新上。城市發展日新月異,老的矛盾不可能朝夕化解,新的社會訴求層出不窮,城市管理手段不能一成不變,而應當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不斷推陳出新。許多專家認為,隨著城市越變越大,一些管理者在遇到管理難題時,會認為某個問題是無法破解的“絕對矛盾”。其實,許多看似無解的問題,都可以通過精細化管理來緩解甚至徹底解決。例如,香港作為彈丸之地,其汽車保有量與北京大體相同,都是400多萬輛,但由于管理得法停車并不那么難,其方法之一就是實行政府物業停車場對外開放。
3.
邊界模糊制約便利
需要政府強制力、集體約束力、個人自制力三種力量有機結合、良性互動
北京天壇公園曾經發生過一件尷尬的事情,管理部門為了提高服務檔次,將公共廁所的廁紙全部換成高檔衛生卷紙,不料引來周邊許多老太太排隊扯卷紙,有人甚至一扯就是十多分鐘,這邊扯完了再到旁邊排隊繼續扯。最后景區管理部門無奈撤回高檔卷紙,重新恢復到普通檔次。
“良好的城市管理,需要政府強制力、集體約束力、個人自制力三種力量有機結合、良性互動。”羅亞蒙說。政府什么都不管當然不行,但政府什么都管、事無巨細,效果也不好。而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政府強制力超強,集體約束力欠缺,個人自制力及參與度不足。
城市管理中,政府行為的邊界到底是什么?
羅亞蒙認為,政府的職責范疇是制定城市管理規則、規劃建設維護公共服務設施、直接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產品或監管企業提供的公共服務產品質量、處罰違反城市管理規則的行為。
部分公共服務產品市場屬性較強的,可以交由企業運營,以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比如公交、自來水、垃圾處理、污水處理、電力供應、燃氣供應、熱力供應、城市保潔等等,可以采用特許經營方式,政府嚴格監管,收費的定價要進行公眾聽證,不收費的進行公開招標,由政府埋單。
政府監管企業提供的公共服務產品質量,顯得非常重要。比如,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開的權威數據,目前城市自來水還有17%不合格,也就是說每天全國有一億多市民在飲用不合格自來水。
政府監管企業的運行成本應該公開透明,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李鐵說,當前各種基礎設施的管理運行都被國有企業掌握,運行成本透明度不高,缺乏監管導致效率低下。例如出租車公司、公交車的管理運行、電網運行等,由于缺乏透明度,每次漲價都引來一片罵聲。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管理成果的終極享受者,也應當成為城市管理的參與者、監督者、支持者,以及城市管理規則的模范遵守者。羅亞蒙說,現代信息技術為“全民參與城管、共建宜居家園”提供了技術可能。“充分發揮各類市民自治組織的集體約束力,以及加強公民教育,提升市民城市主人翁意識以及現代城市生活意識,也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羅亞蒙說。
李鐵認為,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角色應該是監管者,不是事無巨細全包的“保姆”。提高城市生活便利度,必須改變過去單純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調動市民廣泛參與、社區居民自治。老百姓有什么需求,老百姓自己最清楚,生活便不便利,老百姓最有話語權。充分調動市民的參與意識,能夠彌補政府站在高處想不到的、看不到的盲區,也能促使政府改變大包大攬的“保姆式”做法,讓政府只管該管的事,對一些群眾性、公益性的事務,集中民智、聚集民力,發動群眾通過自治自理去解決。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效率,而且減輕行政負擔。
社區居民自治的議事組織已經出現。在上海市浦東陸家嘴社區,街道首創居委會自治金機制,根據每個居委會的規模、特色等不同情況,給予3萬元至5萬元不等的資金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居民自治項目的開展。陳家門小區建立了“民聲接納工作室”,梅三小區組建了“居民議事廳”,社區居民們一起商議錢如何花、事怎么辦,截至目前,已經先后商議通過了社區內養鴿公約、組建文明養狗督導隊等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