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發展是中國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能夠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在這方面黨和國家與普通百姓有著高度共識,也有著法律政策的支持。但是在教育大發展的過程中,這一問題一直是改革中的難點,尤其在經濟發達地區,實現起來尤為困難。致使學校間的差距在持續加大,“擇校”緊張在社會中普遍蔓延,教育的發展難以使廣大民眾達到滿意的水平。
多年前,我曾受海淀區的委托對該區進行過均衡化調查,也在朝陽區、東城區、海淀區、房山區等的部分名牌學校、薄弱學校參加過教育教學的改革探索。我深深地感到,這幾個區的領導和學校,都有著創新發展的改革意識,也都在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幫扶薄弱校等方面做了多方面積極的探索。這些都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包括政策的傾斜引導、建立幫扶和互動機制、通過優質學校帶動一片學校的整體發展、加強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改善薄弱學校的教育教學條件等。
有了這些積極的教育均衡化探討,朝陽區、海淀區、東城區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推進地區教育高水平的均衡發展依然任重道遠。在北京,雖有不少學校的硬件建設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世界先進水平,均衡化的低端整體也達到了國內較高的水平。但在教育觀念、教育技術、教師素養、教育管理、教育質量等方面,學校間的差距依然體現出較大的差別。不僅在義務教育階段,許多問題還難以解決,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問題也日益多起來。
應該指出,真正解決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和畸形擇校等問題,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門的責任是重大的、工作是艱巨的,社會和媒體影響與責任也需要強調,要為教育的均衡發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法規支持和社會輿論支持。同時還要時時提醒和檢查教育的規劃和質量,更注重教育發展內在的均衡,而不是寄托于經濟上的高消費和到處去挖所謂優質師生資源,給更大范圍的教育不均衡帶來隱患。特別在物質條件的均衡基本實現的過程中,更要有意識地加強高層次的均衡探索,并要通過進一步的制度建設、規范管理、教師發展模式和評價體制的創新等,使今天大家為之努力的教育均衡發展能夠長久、穩定,而非一時狀況。
在朝陽區、東城區以及海淀區的經驗中,最值得贊賞的是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門都正在轉變觀念和加強服務,并嘗試著采取了不少務實可行的做法,在區域內的學校中產生了良好的效果,真真實實地縮小了差距。可以說,這樣的區域性的創新探索不僅會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產生作用和影響,也會在各方面的改革中摸索出更多、更適合本地教育發展的重要經驗來。
(程方平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