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應該更多地和江浙進行互動,打造一個大都市圈,在長三角城市群之間形成資源互動。
本報記者 楊琪
日前,上海金融業聯合會發布了“2011年上海金融景氣指數”。指數顯示,上海金融業的發展勢頭依然領先于各大國際金融中心。以2006年為基期,2011年上海金融業整體發展度指數達2570點,較2010年增幅為14.4%。5年年均復合增速21%,高于同期上海GDP年均13%的復合增速。
“上海要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應該更多地和江浙進行互動,打造一個大都市圈,在長三角城市群之間形成資源互動。”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喜鋼教授說。
蘇浙滬明確定位
一直以來,上海市都是長三角地區的“龍頭”。而且,在長三角區域,蘇浙滬兩省一市一直保持著高度的互動。
朱喜鋼說,這種兩省一市的互動性所帶來的效益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沒有上海市的帶動,就沒有早期江浙一帶鄉鎮工業的發展,蘇浙兩地的產業發展也不會有今日雄厚的基礎和良好的發展勢頭。
反之,“上海得到了來自蘇浙的人才,其城市功能的支撐也是靠江浙腹地來完成的。”朱喜鋼說,相比較而言,在城市群之間的支撐和互動上,上海市更勝于中國其他大都市。
如果離開與江浙兩省的互動,上海想要打造國際金融中心是非常困難的。朱喜鋼說:“尤其現在,上海將一些產業轉移出來之后,在發展高端服務業上大做文章。不少產業向蘇南、蘇北等地轉移。從這個角度看,上海是將這些GDP轉移給江浙一帶了。這本身就是一種雙贏。”
因此,兩省一市的定位愈加明確。產業轉移后,上海將集中更多力量打造國際金融中心;蘇浙各地需要做好產業,承接來自上海的中低端制造業、裝備業。
“將來上海的第二產業占比將縮小,保留下來的都是高端產業,如高端制造業。為了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這兩個中心,上海已經不再將GDP作為最為主要的衡量指標。”他說。
朱喜鋼認為,在兩省一市互動及聯手打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過程中,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從“2011年上海金融景氣指數”來看,2011年較2010年增長的324點中,金融創新貢獻122點,金融國際化貢獻74點,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分別貢獻55點和42點,金融生態環境和金融人才分別貢獻16點和15點。
2010年,上海外資銀行各項業務在國際金融危機后有了恢復性增長。截至2010年底,上海外資法人銀行資產總額、存款和貸款分別達到12678.33億元、8636.98億元和6478.9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42%和28%。
此外,越來越多的發達和發展中國家開始重視在華發展機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首次在上海設立營業性機構。上海外資銀行更趨多元化,并已成為銀行業、金融機構種類最多、數量領先的城市,其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居全國首位。
浙江優勢支持金融中心
“上海是長三角的中心,在其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過程中,無論浙江還是江蘇,都應發揮自身優勢,與上海相互補充、形成合力。”財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浙江大學金融投資研究中心主任金雪軍教授說。
金雪軍認為,一方面,浙江與上海互為一體的同時,又能夠發揮自身優勢。二者既有所側重,有所分工,錯位發展,又可形成合力,共同支撐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
另一方面,浙江有自己的地區優勢,比如民營資本充裕,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企業家資源豐富,同時具有持續的創新活力。
“首先,浙江應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化和本土化之間轉換的橋梁。”他說。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面對的將是如何把國際市場的前沿支付與國內對接。從國家角度來看,這需要與國內實體經濟發展、金融體系完善有機地結合起來。浙江在這個過程中可起到轉換、轉化、連接的作用,而這樣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其次,打造國際金融中心,上海立足于現有的大銀行、大交易所、大市場等。相對而言,浙江所具有的條件以及所應提供的支撐是,發達的IT行業、軟件行業、數據處理,以及先進的后臺系統、備份系統、金融電子化系統等。寧波市政府金融辦與花旗銀行來甬設立分行、與
光大證券(
601788,
股吧)金融后臺服務基地戰略合作等項目說明,在技術層面,浙江有特色有優勢。
另外,浙江民間資本充裕,公眾理財理念較先進。在浙江,不斷有新興金融產品誕生,與金融相關的服務系統較發達,同時這些服務體系結合民間財富和中小企業,形成了浙江的特色。
“現在,浙江省提出,要打造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以及民間財務管理中心。我認為,這也是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有機整體的一部分。”金雪軍說。浙江四地探索金融創新
金雪軍認為,從整體而言,浙江與上海應是連接體,同時又要實現錯位發展。就浙江內部而言,需要省內各地有側重地發展。
目前,浙江大致已經確定了杭州、寧波、溫州、義烏四地進行金融創新的探索。而這四地特色迥異,有所側重。
近日,杭州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2012年第一次工作座談會召開。據了解,目前已通過審批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階段參股項目累計達到28個,其中19個已簽約及注冊設立,基金總規模為38.5億元,其中引導基金出資9.325億元,引導基金平均參股比例24%,放大倍數為3.12倍。
“作為省會城市,杭州在金融創新方面,應更多地側重
科技金融、創業金融、高新產業的風險投資等。”金雪軍說。
而具有海洋港口資源的寧波,不斷在發展海洋金融、港航金融、物流金融等方面進行探索。寧波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以“金融與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寧波融入上海兩個中心建設對接會”,共有39個金融與海洋經濟建設項目簽約,總投資430億元。其中,滬甬兩地共同發起設立的總規模達100億元的海洋產業基金、
寧波港(
601018,
股吧)與上海港聯合發起組建國內首家專業性的航運保險法人機構等,均開創國內先河。
“溫州作為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在民間金融、股權投資、民間財務管理方面有特色;再如義烏,作為世界知名的小商品集散地,應更多地考慮國際貿易,結合金融、市場、電子商務、物流等要素,可探索動產抵押、倉儲金融等。”金雪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