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三十年前的中國百姓
時間:2012-05-29 09:48:26  來源:南方網  作者:茅于軾 
    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時候,中國的老百姓處于什么狀態呢?先看城里人。工人是領導階級,20世紀60年代初以后進廠的工人,轉正后的工資一律是二級工的標準——42.5元,這還是多少有點社會關系的人,托人說情才能夠謀到的一份工作。當時沒有自謀生路的可能,因為私有制或個體所有制被嚴格當成資本主義尾巴,是要被割掉的。馬路上是絕對沒有攤販的,打零工的機會也是沒有的。

  工廠里普遍人浮于事,大家干活沒有積極性,干多干少都一樣,基本上都拿二級工的工資。收入分配是極其平等的,可又是極不公平的,因為貢獻多的人事實上被懶人“剝削”了。二級工以上的工人不是沒有,他們都是三年自然災害以前評的。算上“文革”之前的幾年,已經有十幾年沒有調整工資了。物價倒也不漲,不過供應越來越差,憑證、憑票購買的東西越來越多,但就是沒有貨。百貨商店櫥窗里的東西都是陳列品,都是非賣品。售貨員靠聊天打發日子。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青年人結婚時盼的是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買這三大件都要票,攢一年發的票也不夠買三大件,結婚時只好找親戚朋友湊。湊夠了票還要準備錢。一個二級工不吃不喝,一年的工資才勉強能買上這三大件。

  那時生活苦,沒有人會想著去賺錢,現在人們一天到晚忙賺錢。那時候一天到晚忙的是搞階級斗爭。那時候最受歡迎的職業是副食商店的售貨員,因為他們手中的權力非常管用,買副食品都要經過他們的手。跟售貨員關系好的買東西可以不登本,本上沒有記錄就可以再買一次。司局級干部見了售貨員也得點頭哈腰,賠笑臉。物資的匱乏把人的尊嚴掃得一干二凈。能買到吃的東西比什么都重要。

  城里人穿什么衣服?那時候西裝是資產階級的東西,“文革”時大家都穿中山裝。中山裝幾乎都是兩種顏色——藍色和灰色。改革開放后有人要出國,國內才開始做西裝。但是一般的裁縫都不會做。在北京,只有出國人員服務部能做,但是做出來的樣子特別難看,穿出國去都被人笑話。女同志很少能穿裙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是資產階級思想,大家都不敢穿。燙發就更不敢了。要燙發,需要單位開證明,說某某同志是文藝工作者,有燙發的需要,這才可以燙發。也沒有人敢穿高跟鞋。穿的自由是沒有的。中國人彼此監督著,誰也不允許有資產階級思想。現在大家穿西裝、穿露臍褲,各種奇裝異服,目不暇接,還有把頭發染成黃的、灰的甚至綠的。這在那時是想象不出來的。

  現在許多人都出國,不論是辦公務還是私人旅游,出國機會很多,不算是什么特別的事。可是“文革”時誰有海外關系,就成了一項大罪名,就是階級斗爭的好把柄。出國是高級干部的事,出國的人都要經過嚴格審查,沒有“出身問題”的人才行。一般老百姓想都不敢想,連坐飛機都是非分之想。記得改革開放后的1982年,我頭一次出國———去英國。我們3個人一個團,到首都機場送我們走的有3輛中型轎車,幾十個人。因為出國是一件特別大的事,比結婚都重要——結婚每個人都有份兒,但是出國絕不是誰都有機會的。不要說去外國,連在國內旅行都被嚴格限制。

    城里人吃什么?北京是全中國物資供應最好的城市。但供應的大米、白面是有限的,每月都要搭一半粗糧,如玉米、白薯。大米、白面也是質量很差的那種,現在我們都不吃的。好的大米、白面只有過年、過節才供應。外地的糧食絕大部分都是粗糧,細糧不到1/4。在副食方面,北京人每人每月有半斤肉,每個戶口本供應4斤雞蛋(限大戶,小戶供應3斤)。魚和家禽要碰巧才有。花生和瓜子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每人2兩。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去中山公園玩,竟然買到了一斤花生。全家人為此高興了一整天。那時北京人幾乎不上館子,只有親戚朋友結婚,才有可能上館子吃一頓。這種經歷能夠讓我牢記一輩子,因為吃館子太難得了。至于外地人去館子吃飯就更少見了。大部分的中小城市根本沒有肉類供應,只有國慶節、春節會有一些。不過城里人還是農民羨慕的對象,他們至少每個月有定量糧票,能夠買到糧食,也許吃不太飽,但是供應是有保證的。

  然后談住房。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三十年后的1979年,房子蓋得很少。因為政府奉行先生產后生活的方針。何況蓋房子是很花錢的。那時候連吃飽都成問題,哪來錢蓋房!新中國成立到1979年,中國人口增加了幾乎一倍,而房子蓋得極少,結果是人們的居住條件越來越差。結婚只能并鋪,根本沒有房子可供分配。一家三代同堂,擠在一間屋里不是稀奇的事。另外就是搞違章建筑。在走道上蓋一小間做廚房,后來升級變成住房。或者在公共樓道里燒飯,在辦公室里搭鋪,鋪上再加鋪,充分利用空間。以天津為例,20世紀50年代人均住房面積為3.8平方米,到1972年降低到3平方米。

  那時候人們幾乎不交流思想。和朋友交流思想,那是最危險不過的事。和自己的愛人說都十分危險,因為說不定她會告發你。也許她并不想告發你,但是怕你先告發她,她自己被揭發罪加一等,不如先下手。你也會有這樣的提防。所以最好是大家守口如瓶,一點風聲都不露。不過外面并不安靜,到處是鑼鼓喧天的宣傳隊。一面是絕對的靜,一面是絕對的鬧,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人不能說,最好也不要想,免得出問題。

  再看看農村里的人過的是什么日子。農民最大的苦惱是如何能夠吃飽飯。改革開放前,糧食問題從來沒有得到解決。如何喂飽這幾億人始終是人民政權的最大挑戰。統購統銷,以糧為綱,全民學大寨,口號一個接一個,政策加強再加強,可是糧食產量始終上不去。1956年時人均糧食產量為310公斤,1960年自然災害時下降到215公斤,到1978年恢復到人均產量320公斤——徘徊了22年。現在年紀大一點的農民幾乎沒有沒挨過餓的。最可怕的是農民沒有流動的自由,只能待在自己所在的村莊里。糧食不能自由買賣,不能自由進出口,再加上人口不能流動,這才造成了那么大的損失。

  農民在公社地里干活,由隊長記錄出勤。壯勞力干重活,每干一天記10分,年輕婦女記7分或8分,其他情況記5分到8分。到了年底,隊長公布各人所掙的工分,再用全隊的總工分除一年中賣余糧所得的收入,得出每一個工分能夠分多少錢。社員們勞動一天的平均收入只不過兩三毛錢。差的還不到一毛錢,個別的甚至出現負的工分值。勞動一天不但沒有收入,還要倒貼!農民唯一的收入就是賣余糧。經營好的隊,有一些副業收入,分的錢能多一點。總之,農民的現金收入少得可憐,根本不夠買衣服、縫被子。我在農村時要淘汰一條穿了多年的破棉毛褲,屁股上已經快磨出洞了。隔壁的小伙子盯著我,想要我這條破褲子,天天跟我嘮叨褲子的事。后來我把褲子給了他,他得以少挨一些凍。另外幾個小伙子對他羨慕不已。

  對農民而言,最大的問題還是如何吃飽肚子。大多數公社分的糧根本不夠吃,大人一天能分一斤糧食就算不錯。幸虧公社給每家每戶一小塊自留地。這是農民吃糧的命根子,他們竭盡全力把自留地種好,施肥澆水,不遺余力。所以,自留地里的單產比公社地里的高出很多。這說明土地的產出有很大的彈性。多投入就能多產出。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農民有了生產的自主權,產量上去了,成本降低了。糧食吃不完,連年出口。大家吃得比中國幾千年以來任何時候都更飽、更好。這樣的對比太明顯了。

  要說改革好不好,比一比改革前后最清楚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