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農村報訊 (記者冼偉鋒 通訊員顏裕才 陸波)5月27日,廣東信宜市金垌鎮環球小學200多名師生和村民夾道迎接屬于他們自己的校車。
25日,十九公和部分留守兒童獲邀參與湖南衛視節目《天聲一隊》。在節目現場,十九公和孩子們的故事感動了活動嘉賓,太陽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區域總經理蔡大海當場許諾捐贈一輛價值20萬元的校車。27日,嶄新的校車緩緩駛進環球小學。學校負責人當天表示,一定好好利用校車,讓學生安全、快樂地接受教育。
十九公帶回校車一事也引起了當地網友的熱議,不少網友除了贊揚捐贈單位的善舉外,還對校車今后的日常運作表示關注。
2010年3月,南方農村報對信宜市金垌鎮石門坑村小組八旬十九公義務接送留守兒童20載一事進行報道后,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隨后,中央電視臺、廣東電視臺等諸多媒體紛紛前往采訪報道。十九公也先后獲得茂名市十大新聞人物等各種榮譽。相關部門和熱心市民多次進村探望十九公及留守兒童。
據南方農村報報道,只要孩子們上學,每天清晨4點30分,83歲的環球村石門坑小組村民韋瑤忠(人稱“十九公”)從床上爬了起來。洗米、砍柴、生火……,漆黑中,他在廚房里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5點左右,早餐做好。
5點30分,吃過早餐的他,把兩個孫子叫醒,“監督”他們穿衣、洗漱和吃早餐。
6點15分,村莊里的學童全部來到他家。十九公習慣性地逐個詢問他們是否吃過早餐,如果發現有人沒吃,十九公就會趕緊去給他盛稀飯。
6點20分,近10個小孩排成一隊,在十九公的護送下,往山下趕去。大概經過20多分鐘的行走,“浩浩蕩蕩”的隊伍來到學校,此時的學校還沉睡在美夢當中。
這樣的一幕,不過是十九公20年來每天辛勞的一個縮影。
上學路遠難行
小孩遲到曠課
上世紀50年代,十九公開始擔任村莊的幫扶小組長,90年代初起志愿護送村莊的留守兒童上學,90年代末起義務替學校清理自來水管……,村民說“十九公大半輩子都在做好事”。他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50年黨齡的他,先后被評為市、鎮等先進共產黨員20多次。
1970年代,十九公的孩子們陸續開始上學。當時,村莊通往外面還沒有路,唯一的通道是寬不足半米的田基,中間還得橫穿小溪,連自行車都無法通行。從村莊到學校,大概要走半個多小時。直到兩年前,村民合力開挖了一條山路,情況才得以稍稍改觀。
十九公的大兒子韋厚林回憶,當時學校上課早,6:30就要早讀,小學生們只能打著手電筒摸黑上學。“山上有鬼,有老虎……”年幼無知的孩子經常受到來自外界的恐嚇,以致非常害怕走在人煙稀少的田間。為了減輕孩子內心的恐懼,即使是在農活最忙的時候,十九公也要先把孩子送到學校或送下山,直到孩子走到有人的地方,才放心折回頭,繼續干農活。
1990年代初,村民陸續外出打工,只好把孩子“丟”在家里,由長輩們看管。石門坑村是距離環球小學最偏遠的一個村莊,由于路途遠、行路難,且長輩們無法接送,留守小孩遲到、曠課等現象經常發生。“絕對不能讓孩子這樣下去”,十九公主動請纓,挑起了本村兒童上學“隊長”的重任,開始了接送小孩上下學的“征程”。
凌晨吹哨三次
召集兒童上學
2009年以前,十九公的房子“海拔”比大部分村民都要高。每天雞鳴時,他都會聞雞起床,同時吹響哨子,而家長們聽到哨聲也十分配合,迅速起床做早餐。2月25日,十九公拿出他心愛的哨子給南方農村報記者看,并當場吹了幾下,哨聲十分響亮。“這東西,只要我還在(人世),都不能隨便丟掉。”這句話,十九公連說了兩遍。
十九公吹哨子也有規律。第一次吹哨子是在凌晨4:30,吹2聲,旨在把沉睡的村民叫醒起來做早餐;第二次吹哨子是在5:30,吹3聲,提醒村民要叫孩子起床了;第三次吹哨子是在6:15,吹2聲,意味著即將出發上學了。隨后,十九公會逐家逐戶叫齊孩童,排隊上學去。
2009年,十九公搬進新家后,“海拔”明顯降低,他便跑到自家樓頂上吹哨,時間和次數跟以往一樣,只是最后一次哨聲的意思,改為讓村民把孩子送到他家集合。
十九公還主動跟校方提議,讓孩子在學校午休,孩子們的午飯由他來送,校方認同其提議。這樣,十九公每天早上將孩子送到學校后,就馬上趕回村里放牛、干農活,10點一過,便逐家收集午飯,用扁擔挑到學校去,并看著孩童把飯菜吃完后,自己才回去。“每天來往3趟,一天得步行18公里。”一位村民說。
上學期的最后兩周,天氣異常寒冷,校方擔憂十九公的安全,就建議他不要再送午餐了,“讓孩子中午回家吃飯、午休”。十九公開始不同意,校方費盡口舌才將其說服。
這學期開始,十九公只需每天早上護送孩子一次。“也許小孩們已經習慣了不用接送,但我心中不安,天氣轉熱,有些毒蛇就會出來攔路。”3月3日中午,十九公望著一群孩童結隊上學時,露出了憂慮的神色。
據村民的不完全統計,20年來,該村先后有50多個孩子享受過十九公保姆式的護送“服務”,三代村民被他的事跡深深感染。
擔任組長40年
行善不求回報
行路難問題,一直以來都困擾著石門坑村。前兩年,在十九公的發動下,村民合力捐錢,請來挖掘機,挖了一條4米左右寬的路,雖然還是黃泥路,卻縮短了通往外面的距離。由于大部分村民都外出務工,留守兒童成為新路的最大受益者。
距黃泥路不遠是以前那條崎嶇的小道,如今已長滿雜草。20年來,就是沿著這條小路,50多個留守兒童在十九公的護送下,走出了大山。其中有不少小孩后來考上了大學,并謀得了不錯的職業。
在信宜思賀鎮當老師的韋海鳳,對十九公的護送印象非常深刻。“護送過程中,十九公會跑前跑后,給大家壯膽。而且,每逢夏天暴雨導致小溪水面暴漲,他還會一個接一個把孩子背過去。”韋海鳳回憶道。
遇到有孩子生病,十九公會將其先送到學校,請求老師帶學生到衛生站治療。此外,十九公還交代學校,在校期間如遇學生生病,一定要先帶孩子去看病,費用過后他會補上。“在我們眼里,十九公就是一位優秀的老師,時刻守護著石門坑孩童的希望。”韋海鳳說。
接送孩子、修路,只是十九公所做的部分公益事業。10年前,環球小學校園里沒有自來水,用水十分不便,十九公便主動幫學校尋找水眼,把水引到學校去。平時,只要自來水管被堵塞或損壞,他都會義務清理或修補。
逢年過節,村民回來都會請十九公吃飯,答謝其無私的接送,但均被其拒絕;學校也曾想給其清理費,同樣被拒絕。40多年來,他一直在村小組長的位置上服務村莊,幾乎沒有任何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