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城市化進程非常快,經濟高速增長,如果客觀地看,可能我們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如何通過合理的、可行的、經濟可承受的技術手段(即經濟適用技術),保證在城市化進程中,減少對環境的索取、以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而且盡可能保證我們的環境是可再生、可持續的,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基于這種理念,我們要改變一些行為方式、工作方式。比如規劃,一個攤大餅式的規劃模式,在今后城市化進程中,是不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模式?
其實有很多像這樣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因為這將帶來交通的壓力,比如北京很明顯,三、四環以內的工作圈與生活圈分得過于明顯,白天大家工作往三環涌,下班則往三環以外分流,每天延續這樣的交通模式,實際上是不符合綠色規劃的理念要求的。這可供專業人士、相關部門探討。在行為模式上,清華大學有一個關于建筑能耗尤其空調能耗的調研,搞了約三年了,對比歐洲、美國,發現我們的單位建筑能耗比美國低,原因是美國人的需求要比中國人大,他們的采暖不分季節,供暖全年365天都可以用。以中國人口規模、經濟狀況、資源條件,我們是否具備這樣的生活方式?這是擺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非常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