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最近搞了一份調查,發現80%的務工人員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滿意,只有20%的人感到很幸福。其中一個年輕的農民工說,我們一天工作12小時,一個月要上28天班,而每月卻只拿2000多元的工資。我們住在沒有衛生間的工房,不能洗澡,也沒有空調。我們也有夢想,也有愛情,但是我們的夢想卻是那么的卑微,我們的愛情卻是那么的遙遠。你說,我們談得上幸福嗎?
過去,很多企業只把員工當作勞動力來使用。一些企業的管理者,只在乎招來的工人能不能多干活、干好活,而不在乎他們的感受,更不在乎他們的未來。這樣做的結果就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工人流動太快,直接影響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有些企業每年的員工離職率高達20%到30%,許多工人剛剛熟悉了操作技術,就拍拍屁股走了。一時間這也漏崗那也缺人,弄得手忙腳亂。再招新人,還得從頭培訓。二是新人也越來越不好招了,勞動力紅利時期正在悄然退去。錢少了人家不來,活累了人家不干,環境差了也留不住人。
聰明的企業家很快明白了這個道理,要想讓企業興旺,就必須讓員工幸福。為此,有的給員工提工資,有的給員工加福利,有的給員工蓋公寓,有的給員工減壓力。讓員工們滿足,讓員工們快樂,讓員工們看到未來和希望,甘心情愿積極主動地與企業一起開辟新天地。
現代化給人類帶來的一個重要成就,就是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但具體到各個階層和群體,由于所處的環境和所得的利益不同,所以感受也自然不同。有時候,一些人感覺到了幸福,另一些人卻沒有感覺到幸福。幸福和不幸福,都是比較而來的。一是自己和自己比,二是自己和別人比。而各種形式的分配不公,是影響幸福感的主要根源。
幸福感雖然屬于社會心理體系,但卻直接影響人的生產能力。有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樂觀主義是市場經濟的發動機。”自信才去投入,快樂才去創造。一個整天愁眉苦臉、憤憤不平的人,怎會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激發幸福感的過程,也是一個情緒轉化的過程,即由被動轉為主動,消極轉為積極。
把員工看作“成本”,就會總想著去壓縮;把員工看作“資本”,才會總想著去投入。企業的競爭,看似是技術和產品的競爭,實質是團隊和人才的競爭。沒有一個風雨同舟的員工隊伍,又怎能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要說自己困難,先想員工困難;要想自己幸福,先讓員工幸福,這才是現代企業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