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到了轉折時期
最新發布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1)》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1.27%,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達到6.9億人。公開數據顯示,至2011年末,中國共有657個設市城市,建制鎮增加至19683個。全國共有30個城市常住人口超過800萬人,其中13個城市人口超過1000萬人。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由中國市長協會主辦、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承辦,是一部系統研究、探討有關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化戰略、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等中國城市發展問題的綜合性年度報告。它全面記錄了年度中國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對中國城市化進程進行科學總結和深入探討,及時反映中國城市化現狀,提出解決方案決策建議。
這份報告系統研究和深入探討了城市經濟、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綜合實力、城市發展戰略、城市發展能力等各項因素,提出了實施城市發展戰略的總體設想。同時,利用豐富的專家資源,通過多元化背景,采用典型案例,對城市發展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議。
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2011年初通過的“十二五”規劃指出,到2015年,全國城鎮化率預期性指標是51.5%,較2010年增長4個百分點。然而,由于統計等各方面原因,這一指標在一年時間內發生了較大變化: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1.27%,標志著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對于這個數字背后的意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副委員長、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主席蔣正華認為,2011年是中國城市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51.27%這個數字,標準著中國從一個具有幾千年農業文明歷史的農民大國,進入新成長階段,實現了中國社會結構的歷史性轉變。但是,他也表示,在統籌城鄉發展、改變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人口轉移、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加強城鎮產業支撐等方面,我們今后還將面對城市化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
“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如此大規模、高速度的城鎮化史無前例,沒有直接照搬的經驗,需要探索我們自己的道路。”蔣正華說,“十二五”規劃提出,要探索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的新路,應該具體落實在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充分發揮工業化、城鎮化對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輻射帶動作用等方面。
四渠道實現中國城鎮化
談到我國的城鎮化現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指出,中國城鎮化已經進行到中期階段,這就意味著所有的城市在未來20年內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同時,產業結構升級、生產要素流動和國家節能減排要求等各方面正推動著中國城市轉型,確保中國城鎮化健康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決戰階段。
針對城鎮化的實現途徑,蔣正華認為當前主要有四方面渠道。首先是人口向發達地區遷移。統計顯示,2011年,我國的總遷移人口大約在2.4億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向了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城市化的一個重要渠道。
加強地區經濟重心的建設有利于以點帶面實現整體發展。城市對地區,特別是對省(區)經濟發展的作用更為明顯。除了北京、上海、廣州等超大城市外,要特別重視中小城市、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區域中心城市的建設,這些城市的發展與繁榮,將帶動該區域的發展與繁榮,也將同時吸引大批人口的聚集。
新農村建設要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來確定。高度分散是我國農村的現狀,因此,新農村建設也應有多種模式,做到因地制宜。
最后是現代化農業建設。我國地少人多,在農村農業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來實現農業現代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規模化生產、尊重農村土地流轉,以及農村合作社等合作組織的建設。通過這樣的方式,在農村達到生產規模化、生活現代化、農民知識化、農村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