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為何頻繁波動?
定范圍內的價格波動,有利于調整市場供求
最近一段時間,菜價上漲讓操持全家人吃飯的濟南市民張阿姨有點“郁悶”:白菜每斤漲到了近1.2元,買一棵白菜差點趕上一斤五花肉;西紅柿一度漲到每斤3.22元,只比雞蛋價格低了不到3角錢……按往年規律,隨著天氣逐漸轉暖,蔬菜進入生長加速、大量上市季節,價格往往出現較大回落。可今年從3月下旬開始,全國蔬菜價格整體呈下降走勢,但多種蔬菜價格仍出現持續上漲。“去年這個時候大白菜還只要幾毛錢一斤,怎么今年一下子就躥到了1塊多了呢?”過山車式的波動,讓張阿姨很不理解。
同樣直呼“看不懂”的還有鄭州市民楊士夢。“今年豬肉太便宜了,豬后腿肉不過8塊多一斤,也就是一斤青辣椒的價錢。”楊士夢說,今年過年前后,肉價從每斤13塊漲到16塊,“那時候簡直一天一個價,看著漲。”但現在卻一下子跌到這么便宜,“小區里人聚到一起就會談論,這兩天吃肉比吃菜劃算!”
近年來,農產品價格的波動成為社會輿論熱議的話題。2010年以來,大蒜、綠豆、生姜、蘋果、白糖等農產品價格紛紛在突破歷史極值后掉頭急轉直下,價格大幅下滑。今年年初,多地大蔥價格又出現暴漲,甚至一度達到了每公斤10元。
農產品價格緣何頻繁出現起落?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農產品價格根本上還是由供需決定。供不應求時,農產品價格上漲;供過于求,價格下跌。以菜價為例,今春我國北方蔬菜主產區持續低溫寡照,蔬菜生產周期拉長,尤其是葉類蔬菜上市時間普遍推遲了20天左右,產量也受到較大影響,加之西南地區持續干旱,東南地區持續陰雨,不利于蔬菜生產,蔬菜市場供應總體偏緊,因而價格持續高位運行。
小生產難以適應大市場需求也是造成波動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仍以分散經營為主,小農戶與大市場矛盾突出,市場對接面臨諸多困境。價格上漲時農戶會盲目擴大規模,價格走低時又會一哄而散,從而造成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受去年豬價大漲刺激,養殖戶大量補欄,導致今年生豬出欄量及豬肉產量同比均增加,價格也因此出現下滑。
面對農產品價格的頻繁波動,河南舞鋼市的養豬大戶袁紅彬顯得處變不驚。“賺三年,賠三年,不賺不賠又三年。記得2002年,生豬大概兩塊多一斤,之后4塊、5塊、6塊一路漲過來,2006年底到2007年最高漲到8塊多,現在又跌回了6塊多。”看多了價格起落,袁紅彬說,市場嘛,有變化,正常。
“綜觀世界各國農產品市場以及我國不同時期和不同農產品市場,農產品價格無不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波動。”李國祥表示,價格波動是農產品市場運行的屬性,雖然可以進行人為干預而影響其波動程度,但是通常不可能完全避免。“對于農產品價格波動各方要理性看待,不要過于敏感,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一定范圍內的價格波動,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基礎,有利于調整市場供求。但是,過于劇烈的波動則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②為何逐年看漲?
成本增加推升價格,平穩上漲有助保護農民積極性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價格頻繁波動的同時,總體呈現上漲趨勢,每年都會出現價格高點,隨后又會有所下降,但是很難再降到上年的同期水平。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除2009年因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出現小幅下跌外,從2004年至2011年,我國農產品生產價格每年都較上一年有所增長,近年來更是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速。
“農業生產成本不斷攀升是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金三林說,近年來,能源、化肥、農藥和種子等生產資料價格全面上漲,同時,農業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也不斷攀升,客觀上必然會推高農產品價格。
對于成本的變化,山東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司家村菜農韓會海深有感觸。“這些年,肥料、種子、塑料布、竹坯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都在漲。往年不過50元左右一方的雞糞,今年漲到了120元,復合肥也從每袋200元漲到了260元。今年一畝地光農資成本就得1000多塊錢,這還不算人工。”老韓說,雖然種菜比種糧食效益好,但風險也大。“行情時好時壞,要是能像糧食那樣有個保護價就好了,現在只能是去年賠了今年找補。”
其實,增加的不只是生產成本,流通成本同樣在增長。在司家村的批發市場里,記者遇到了菜販子王庸。“一般每斤加個兩三毛錢,現在油價不斷升高,要是除去油錢、市場的進門錢,就能賺個1毛來錢。”
中間商的日子不好過,末端經銷商更是叫苦連天。每天凌晨3點,河南鄭州陳砦批發市場的郭師傅就忙碌起來。在這里,像他這樣的豬肉批發攤位有上百家。郭師傅經營豬肉批發兩年多,經營成本壓力與日俱增。接近20平方米的攤位,一年租金2萬元;市場電費1.5元一度,豬肉保鮮需要冰柜還有冷庫,每個月光電費就要1000多元。“就不說攤位費一直漲,在市場附近租房房租兩年翻了一番,吃飯每月常破1000元。”由于成本不斷增加,在這個市場,每年都有三四十家豬肉攤位易主,賺不到錢只能改行。
除了成本推動外,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巨大需求,也是推動農產品價格長期上漲的重要因素。金三林表示,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居民食品支出彈性大于發達國家,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對肉禽制品、奶制品等高蛋白質食品的消費量大大增加。未來數年內,我國城鎮化水平將繼續保持每年大約提高1個百分點的水平,對農產品的需求仍將持續增長。“可以預見,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和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加,肉禽、蛋、鮮菜等食品價格上漲將持續較長時間。”
有關專家表示,目前我國農業已進入高成本、高價格、高補貼時代。農產品價格上漲,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農產品平穩漲價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符合農民對沖務農成本增加的合理訴求,有利于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③如何應對上漲?
寬容價格合理上漲,推動生產和市場流通領域變革
農產品價格一頭連著農民,一頭連著消費者。如何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
有關專家指出,面對農產品價格上漲,消費者必須首先調整心理預期。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的產業,今后糧食等農產品價格持續周期波動、整體攀升,將是伴隨我國整個工業化中期階段的一個不可回避的趨勢。過去我國農產品長期低價運行,消費者習慣了低廉的農產品價格。現在,隨著市場價格調節機制的逐漸成熟,隨行就市自然而然,消費者要對農產品價格上漲做好心理準備,寬容對待農產品價格的合理上漲。
與此同時,政府也要不斷提升農產品市場調控的能力和水平。近年來,一些地方面對農產品價格波動,調控手段過于簡單,過高時抑制價格、過低時臨時援助,雖然短期效果顯著,但卻難以真正治本,還常常因釋放出錯誤的價格信號,造成更大幅度的價格波動。
“本輪農產品價格的趨勢性、整體性上漲,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金三林認為,在城鄉居民消費結構顯著變化、生產流通成本大幅度增加、國際市場傳導明顯增強等多種因素的綜合推動下,農產品價格的“溫和性”上漲將會常態化,政府不宜對農產品價格上漲進行過多干預和管制,而應把更多精力放在推動生產和市場流通領域的深層次變革上。
穩定農產品供給是穩定價格的基礎。李國祥認為,政府必須下力氣提高規劃水平,做好農產品產區和銷區的有效對接,建立全國性和區域性信息平臺,及時監測農產品生產規模并提供產銷信息,準確指導農產品生產,以確保供需的總體平衡。同時,要完善集體經濟組織和合作社,通過產業化規模經營降低務農成本、增加農業效益,增強農民在定價上的話語權。
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和流通成本是降低農產品經營成本的有效手段。有關專家建議,政府應在優化產銷流程上下功夫,著力抓好農產品產銷銜接。鼓勵和支持“農超對接”,發展周末蔬菜直銷市場,加強服務農產品流通的基礎設施建設,在人口密集聚集區域建設一批便民利民的公益性社區菜市場,推進大宗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降低農產品流通費用和損耗。同時,依法打擊投機炒作農產品、散布農產品價格上漲信息和利用不正當手段操縱農產品價格的行為。
“確保農民利益的同時,對于受農產品價格上漲影響最大的弱勢群體的利益同樣不能忽視。”金三林建議,政府也要推進和完善社會救助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確保城鄉低收入群體生活水平不下降,特別是要做好城市低收入群體的補貼工作,有效防止農產品價格過快上漲帶來的社會不穩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