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住宅建設用地開源節流,緩解耕地保護與城鎮化發展之間的矛盾。從我國基本地形地貌來看,南方和東部沿海地區多丘陵,華北地區雖以平原為主,但山地和丘陵也較為常見,東北及西部地區則屬多山地貌,城市市郊大多有淺山或丘陵。改變傳統居住理念,改變傳統城市擴張中重點開發地勢平坦的市區周邊地區的舊思路,轉向城市郊區山地或丘陵地帶進行城市開發建設,有利于減少城市平面擴張對城市周邊農村耕地的擠占,緩解耕地保護與城鎮化發展的矛盾。
有利于消除城鎮建設盲點,醫治“城市病”。我國現有地級以上、人口超百萬的大中城市近200座,市中心人口過密、交通擁擠、空氣污染、房地產價格過高、城市熱島效應嚴重,城市郊區則發展滯后,“城市病”與城鎮建設盲點并存。在市場化、信息化迅速發展、“地球村”基本形成的背景下,人口過度向大中城市集中,在大中城市又過度向城市中心區集中,顯然弊大于利。著力發展以城市郊區山地或丘陵為重要載體的“衛星城”或小城鎮,將其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不僅是一種明智的選擇,而且是一種科學高效的安排。這樣的城鎮化,不僅有利于整合利用城鄉土地資源,而且有利于消除或弱化城市建設中的“叢林效應”、糾正城市建設中盲點過多、安全隱患過大的弊端,更有利于防止城市建設過多占用耕地,提高城鄉建設用地的綜合配置水平與效率。
有利于形成立體化、宜居化城市景觀,提升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我國自古就有“枕山而居,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改變平面擴張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模式,實施向城市郊區淺山或丘陵擴展、在大中城市周邊建設新型衛星城或小城鎮的城鎮化戰略,有利于改變城市過度擁擠的狀況,形成城市立體化發展格局,改善城市居民居住與生活環境,促進城鄉居民便捷交流、有機融合。
有利于提高經濟活動效率,節省城鄉居民工作與生活成本。現代社會的一個突出特征是城鄉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趨同與融合。住在城市還是農村,越來越不代表一個人的職業特征;住在市郊或小城鎮逐漸成為具有較高生活質量的一個標志。特別是在交通、通訊日益便捷和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城市人口向郊區合理疏散,有利于改變城市居民過度集中帶來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促進城鄉經濟活動效率的提升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可見,在城郊山地、丘陵建設“衛星城”的城鎮化模式,是我國人多地少條件下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思路。但在實施中應注意兩點:第一,整個工作應以有效消除“城市病”、緩解城市發展與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中心,按照因地制宜、先易后難的原則分步實施、有效推進,切忌不顧條件一哄而上。第二,處理好城鎮郊區山地、丘陵開發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應看到,并非所有城郊山地、丘陵都適于城鎮住宅開發,相關工作應做到保護生態環境與改善人居條件有機結合。
(劉迎秋 余慧倩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