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市園林部門進行了大規模的意楊換植,并承諾,全市120條街道上剩余的1300余株意楊將在今年年內陸續全部更換。市民投訴說明承諾還沒有兌現,麻煩、苦惱仍然存在。
這幾年,每到夏天,意楊飛絮成為市民普遍反映的問題。飛絮可以導致皮膚出現小紅疹、瘙癢、紅腫等現象,刺激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發生,還有說法是意楊種植年限這么長也帶來一些問題,對于市民,除非不出門,意楊飛絮幾成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煩惱。
綠化是城市公共事務,種什么樹,也是公共決策。武漢的意楊植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對廉價且生長速度快的意楊受到青睞。有人說,意楊枝繁葉茂,為武漢市民遮陽幾十年,其正面作用不容忽視,這是一方面,現在意楊越來越被詬病,綠化部門明確表示這些樹種必須被取代,問題超過了正面作用。這也證明,市民為當初的綠化種植承受了代價、忍受著煩惱,城市綠化的主導思路,職能部門的傾向與選擇,對城市的影響何其大而深。
樹種了,再換掉,有時可能是合理的,有時可能是一種浪費。意楊開始種植時是1.9萬株,購樹成本是一方面,還有大量的人力、時間成本,因為飛絮被換掉,又要消耗這樣那樣的成本。這就讓人會想,當初的決策是如何做出的,現在的困擾是否曾被預計,把樹換掉,困擾固然是沒有了,但這樣的反復、試錯,不能說是正常合理的。
在武漢的行道樹問題上,不只是意楊才是焦點。比如法桐。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同樣是因為一些優點,法桐進入武漢市民的生活。然而上世紀90年代,法桐飛絮嚴重,影響市民生活,以致批量砍伐,法桐一度淡出武漢的行道樹種的首選。如今,因為通過嫁接、修剪等手段,可以使法桐無法結果,飄絮帶來的污染問題大部分已解決,法桐又開始被接納。法桐得以在城市保存,繼續發揮作用,或可欣慰,但其中的曲折、波動,需要反思。
目前還沒有一種新技術讓意楊不開花,換掉幾乎成了唯一出路。2011年的數據,武漢共有30萬棵行道樹,未來5-10年里,我市主干道上的意楊將逐步被樟樹、楓香、蒲樹等無污染的樹種取代,加上法桐,不是小數目。有的樹種市民還是不知道怎么確定的,它們有什么缺點,也不清楚,意楊的教訓,警示很多暴露出來的問題必須避免,不能故態復萌,舊事重演。
夏天一到,陽光灼人,沒有樹是不行的。樹要種,城市要綠化,但更要放眼長遠。武漢歷史文化悠久,城市容貌也有自己的特征,在園林、建筑、規劃等方面,還有很多專業人士。綠化植樹是要造福于民,如果帶來麻煩,這就讓人遺憾,并使城市形象和品質失分。眼光看遠一點,就會盡可能聽取多方意見,就會思慮周全、仔細權衡,為城市持久積蘊品質,為市民生活穩固地涵養品質。
很多問題說起來是歷史遺留問題,往往意味著責不在己,但當下,我們是“責任人”,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不為后代留下歷史遺留問題,需要以百年眼光為城市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