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上用“遍聞機杼聲”形容的這個江南小鎮——織里,2011年開始建立按居住地登記的戶籍管理制度,凡在鎮建成區內居住2年以上,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的外來人員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親屬,均可申請辦理城鎮居民戶口。
這只是2011年底啟動的“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試點”工作內容之一:在保持鎮級建制不變、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賦予全省27個先行試點的鎮與縣級政府基本相同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包括土地使用權、財政支配權、行政審批權和事務管理權。
其核心是“強鎮擴權”,也是東部沿海地區,如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地近年來探索城市化發展的新思路。
源頭都在于現有體制下經濟強鎮“權責不匹配”、“小馬拉大車”的尷尬,不僅阻礙了其經濟發展,也限制了其由“鎮”向“城”的管理水平提升。
尤其是在以“一村一品,一地一業”為特色的塊狀經濟浙江,有著層次低、結構散、創新弱、品牌小的先天不足,金融危機后,生存狀態一直堪憂。
為解決這番困境,“產業集聚”是浙江省想出的法子之一。而打破小城鎮在管理權限上的桎梏,則是更大的突破。
試點一年多來,面積僅占全省3.9%的27個小城市試點鎮,地區生產總值已占全省的5.8%,一個鎮一年的財政收入甚至超過西部地區一些縣、市。
日前,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2012年全省小城市培育試點和中心鎮發展改革工作要點》的通知,規定重點任務是加大有效投入,加快推進產業發展,強化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把加強規劃編制管理,規范完善公共服務和管理,和深化體制機制創新。
這預示著,“中心鎮”將成為浙江新一輪區域經濟增長點。
“當然,如果擴權產生的成本能被擴權后當地經濟發展的效益所彌補,改革值得探索。”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府管理系副主任吳金群說。
關鍵是城市化進程加快后,這些中心鎮可“分享”一部分從農村轉移的人口,減輕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的人口、資源、交通、環境等壓力。
在逃離“北上廣”成為一種潛在潮流時候,富裕的東部地區的鄉鎮擴權后或可以成為這些人才的永久落腳之處,在這里,生活、工作、家庭或許能找到一種很好的協調。
事實上,這些鎮之所以可以培育成城市,往往在于其有較強的產業基礎,甚至一些國內500強民企都誕生在當地,所以打造小城市對于吸引外來人才具有很強的作用。
本報記者在多個“中心鎮”看到,大型超市、農村商業銀行、公路等基礎設施已經能跟當地的市區相比拼,KFC、麥當勞已經不鮮見,甚至還有大型SHOPPING MALL。
“除了服務行業還比較弱,其它的我覺得跟城里也差不多。”織里鎮一名當地居民告訴記者。
這也是要加大有效投入的目的所在,2012年,浙江小城市培育試點鎮要完成投資1000億元以上,引進更多社會投資,以助其“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