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城市化將為未來十年中國增長提供充足動力——訪哈佛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托尼·賽奇
新華網華盛頓5月2日電(記者孫浩)36年前,當托尼·賽奇以學生身份首次踏上中國大陸時,并未料到此后三十余年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會如此迅猛。這位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近日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城市化將為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充足動力,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需解決農民工既“融不進”又“回不去”等結構性問題。
托尼·賽奇現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艾什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公共政策項目負責人。為配合教學研究,他近期在哈佛大學啟動了一個中國案例研究項目,以北京市昌平區鄭各莊為例來研究中國城市化問題。同時他正與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學教授胡必亮合著新書《中國鄉村,全球市場:中國農村發展中新集體所有制的作用》。
賽奇說,和所有國家一樣,中國城市化進程推進到一定程度后將不可避免遭遇瓶頸。挑戰之一是如何幫助規模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從“融不進城市”和“回不去農村”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使他們真正成為城市資源享有者和發展紅利獲益者。他認為,這個問題在第二代乃至以后的農民工身上會更為凸顯,因此推動“有效城市化”對中國至關重要,它將避免可能引發的社會公平和治安等問題,推動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
挑戰之二是如何對待留在農村的人口。賽奇說,中國農村較窮困人口目前主要集中于從事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在農業人口向工業或服務業領域轉移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規模農業才能有效提高農村經濟產出、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但目前這在中國還存在難度,須盡早找到應對之道。
賽奇說:“我們看到中國領導層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改革開放并未讓所有群體利益均沾。他們正在進行重要嘗試,希望盡快改善農村人口生活水平,包括將低保政策覆蓋面從城市貧困人口擴展到農村貧困人口、對農村醫療保障系統進行改革等。這種再分配的理念相當重要?!?/p>
此外,和其他國家城市化歷史經驗不同的是,中國在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同時還遭遇了人口老齡化和男女比例失衡問題。賽奇說,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已成為擺在中國政府和社會面前的一道綜合性難題。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人口將于2015年至2016年面臨負增長,這意味著太少勞動力要支撐太多退休人群,這對希望保持增長勢頭的中國經濟而言是不小負擔。同時,城市男女比例失衡也將引發居住、教育、工作、性疾病傳播等諸多社會問題。
不過,賽奇認為,雖然中國人口紅利已接近底部,但中國經濟未必會出現硬著陸,發展潛力依然巨大,原因之一在于未來還將有三至四億人口參與到城市化進程中,可為未來十年經濟增長提供充足動力。
關于中國城市化和經濟前景,賽奇提出兩大風險。首先,中國經濟增長率可能在2020年降至4%至5%水平。經濟增速放緩實屬正常,真正的挑戰在于屆時中國大多數城市均將面臨投資減緩、老齡化等問題。好在中國優勢在于人口基數龐大,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第二,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不可忽視,須警惕其帶來的宏觀風險。從融資可持續性上來看,未來中國很難繼續保持對城市地區的高投資力度,而城市化進程帶來的諸多問題又亟需解決。他說:“歸根結底,中國面臨的主要挑戰是能否實現鼓勵創新、提高生產力、產業升級,以成功吸收持續增長的城鎮人口?!?/p>
隨著中國實力增強、地位提升,以及中美關系日益牽動全球神經,中國問題研究受到美國一流學府學者和學生前所未有的重視。賽奇回憶說:“記得我12年前來學院任教時,對中國感興趣的同僚只是少數,但如今大多數人都密切關注中國?!?/p>
今年逢美國大選年,在外交、貿易等領域對中國展現更強硬姿態似乎是兩黨競選陣營慣常策略之一。對此,賽奇認為,大選政治周期內,美國的確會出現更多不利中國的聲音、姿態和行動,但競選人真正當選后將意識到有必要保持正常化的美中關系,而中國對此類美國政治現象的理解和處理也更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