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面臨重要戰略機遇期。一方面,世界經濟格局醞釀重大調整,新一輪技術變革蓄勢待發,國際產業結構面臨深度調整;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必須加快產業轉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這種大背景下,應怎樣認識產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和發展方向?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在哪里?企業和政府在產業轉型升級中應發揮什么作用?對此,記者采訪了工信部政策法規司副研究員黃穎。
記者:我們應該怎樣科學認識產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和發展方向?
黃穎:產業轉型升級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趨勢,是產業結構從低端向高端,生產要素從初級向高級,國際貿易從限制為主向開放為主,政府管理由管制為主向引導為主,發展目標從滿足民生需要擴大到增強核心競爭力和節能環保安全等更多社會目標的階段性演進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幾輪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了諸多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封閉到開放的重大跨越。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國正在加快推動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總的方向應是在繼續利用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的基礎上,創新科技、人才、國際資源等生產要素組合,發展形成更具核心競爭力、更具就業包容性、更具國際開放性、更具區域差異性、更具綠色環保性的產業結構。
記者:當前,許多地方都在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并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存在一些誤區,如一些地方認為轉型升級就是淘汰傳統產業轉而發展新興產業。針對這一情況,您認為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在哪里?
黃穎:發展新興產業當然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在這個問題上,各地應按照中央精神和自身條件,合理規劃、量力而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一定要“喜新厭舊、棄舊從新”。傳統產業只要能在技術和管理上進行升級,仍可變成現代產業。而如果沒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沒有很好的科研成果商業化鏈條和服務,雖然從事的是新興產業,但拿到的可能還是利潤的“邊角料”。
記者:企業是產業轉型升級的主體,需要怎么做?
黃穎:產業轉型升級是企業自覺行動和政府有意識推動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有產業技術進步、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兼并重組、發展新興產業等幾大途徑。一是產業技術進步。產業技術進步是指企業采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以及新的商業模式和管理方法,改進和替代舊的技術、裝備、工藝、商業模式和管理辦法,提高產品附加值,降低物耗能耗水耗,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二是淘汰落后產能。與先進產能相比,落后產能占用資源多,破壞環境大,加劇了無序競爭和產能過剩,經濟成本高昂。通過淘汰落后產能,騰出資源用于質量效益更高的先進產能,能夠有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在目前我國多層次生產力和多層次需求并存、資源環境約束緊的情況下,完全依靠市場機制淘汰落后產能進展緩慢且有反復,必須在完善市場機制和尊重市場規律的同時,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來推進。三是發展新興產業。行業技術進步、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兼并重組、產業衰退轉移主要是存量的改造提升,而發展新興產業主要從增量的角度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當前在信息網絡、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涌現了大批新興產業,具有技術密集、資源消耗少和利用效率高、對環境破壞少,以及輻射帶動效應強、成長性好的特點,符合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符合搶占國際科技經濟制高點的戰略需要,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記者:政府作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手,應做好哪些工作?
黃穎:政府要充分利用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恰到好處進行協調引導和推動,為產業轉型升級創造良好環境。
一要完善政策組合,營造有利于產業轉型升級的宏觀經濟環境。既要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和中觀產業政策、區域發展政策的組合,通過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引導總量管理的方向和力度,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同時,加強內部的結構性調整;還要完善擴大內需政策與擴大開放政策的組合,找準我國在全球經濟分工格局中的定位,協調處理好引進外資、增加進口、優化出口、企業“走出去”,以及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之間的關系。
二要加強產業指導,營造有利于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環境。加強分類指導,根據轉型升級的實際需要和不同產業的特點,提高產業管理的水平和質量;加強對“兩高一資”、產能過剩和投資過熱行業的準入管理,動態調整準入標準,適時過渡到以市場調節為主;放寬對新興行業、服務業的準入門檻,引導支持更多民間資本進入;加強市場管理,對涉及壟斷、公平競爭、產業安全的重大兼并重組、外資并購等行為進行嚴格監管;加強微觀引導,利用對標示范等手段,指導企業自律,形成行業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運行機制。
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區域統籌協調,營造有利于產業轉型升級的區域分工格局。(裴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