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中國的城市化與“逆城市化”之殤
時間:2012-04-24 12:48:21
來源:國際財經時報
“逆城市化”這個概念是美國地理學家波恩在1976年提出來的。它指的是西方國家的“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人口增多、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城市病”越來越嚴重之后,大量城市人口開始往郊區或者農村流動。美國“逆城市化”的時候,第一步,富人先搬出去,因為他們很有能力,有錢,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他們搬出去之后,附近的一些基礎設施就建起來了。 第二步,中產階級搬出去,因為富人搬出去之后,相關配套設施也慢慢出來了。更多配套設施出來了后,一些工廠也搬出去了,到最后形成一個具有多項功能的小城鎮。這小城鎮交通不擁擠,環境優雅,治安良好,工廠、公司又都在附近,慢慢就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依附于大城市的小城鎮,這就是一個富裕社會發展到最后的必然結果。
而我在《財經郎眼06》中就指出,中國的“逆城市化”是完全不一樣的。我舉個例子,根據2010年8月15號新華網的報道,浙江全省“農轉非”數量從2004年的57.7萬人降到2009年的18.9萬人,降幅高達67%。我這還有一個數據,杭州、義烏、桐鄉等地有200多名公務員把戶口遷到農村了,我們平常說的是“農轉非”,現在這個詞叫“非轉農”。為什么會出現“非轉農”?其實就是土地的利益。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爭奪補償分紅。你看在我們“城市化”快的地區,農民即使什么都不干,靠租土地一年坐收幾十萬。這種現象太有意思了,難道這代表說我們的“逆城市化”是我們富裕的開始嗎?
我們的“逆城市化”其實就是基于嚴重的分配失衡,它是由利益或者是土地誘惑所催生出的,并不是真正的“逆城市化”。就像我們剛剛講的,土地現在越來越值錢了,透過土地可以拿到很多高額的回報。這也是中國城市化的另一個注腳,就是由于城市的不斷擴張,需要不斷地征用土地,所以你有農村戶口,就有夠享受土地增值的紅利。所以我們今天是在整個大的城鄉二元結構之下思考這個問題的,其實現在有兩個制度是亟待突破的,一個是我們之前說的戶籍制度,其實戶籍制度的要解決的不是戶籍本身,而是戶籍背后龐大的利益集群。另一個就是剛才說的土地制度,因為土地能生錢,而且越來越值錢,土地就是財富,在這個情況之下,拆遷、征地過程中就出現越來越多的跟土地相關的案件。最近有一些可恨的學者提出要搞土地私有化,一旦搞土地私有化,你曉得什么結果嗎?土地迅速增值,它的漲幅不是百分之幾,而是百分之幾千。
現在東部沿海的問題只是當下中國“逆城市化”的一個潮流,還有一個更加波瀾壯闊的潮流,就是很多白領已經害怕了城里的高房價、高成本、交通堵塞、高污染、能源不足這些問題。之前媒體炒作一個概念叫“逃離北上廣”,就是白領要逃離北京、上海、廣州,進入二線城市,追求更加舒適的生活。之所以說要逃離北上廣,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的“城市化”有很多病,而且有很多的誤讀。其中一個引起很大爭議的就是,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把“城市化”簡單理解為“工業化”。這非常糟糕。你曉得什么叫“工業化”嗎?“工業化”帶動“城市化”,讓更多的人聚居在城市,這樣就要開發房地產,房地產開發好了之后呢,轉而要消耗工業用品。那我問你,“城市化”完了以后呢?不用更多房地產的話,那像鋼筋水泥這樣的工業產品誰消費?這個后果太可怕了,所以這個趨勢一定要打破。
其實中國這個思維是延續了美國的舊思維。美國工業革命的時候,確實是工業革命帶動了城市化的發展。但是你曉得中國的情況不太一樣。我舉個例子,根據我們的研究顯示,中國經濟80%的增長來源于鋼筋水泥,20%來源于勞動力的投入,到最后我們發現,城市沒有任何技術進步。更可怕的是,只要“城市化”一停止,什么都停擺了。這種“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思維非常可怕的,是錯誤的思維。那我請問你,美國是如何應付這個問題的呢?美國是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慢慢地把工業轉移出去,變成服務業了,所以美國的服務業是工業的3倍。我們不可能在10年之內搞一個像美國一樣龐大的服務業群體出來。而如果沒有服務業來支撐城市的發展,房地產又拉不動了,到最后就是一個解體。
最近媒體,包括各大機構在爭吵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城市化”何時見頂?這個話題跟中國經濟發展動力是直接相關的。中國社科院最近出了個報告《宏觀經濟藍皮書》,它說中國將在2013年左右結束高速“城市化”過程。他們總是非常樂觀的,我總覺得非常地可疑。
我們看看發達國家,它們都是按照人口的自然流動的規律來發展城市的,我這里有個數據,巴黎只占2%的國土面積,卻產生28%的國內生產總值;德國漢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每平方公里國內生產總值分別是德國東北部落后地區的2倍和100倍,但是這兩個地區的福利是一樣的。就是說,你住在漢堡也好,住在東北部也好,福利是一樣的,整個配套也是一樣的。像美國那樣子土地肥沃而廣闊的國家,一共有51個州,但一半以上人口集中在5個州,80%的美國人居住密度區的面積從1900年的占國土面積的25%,降到如今的17%。日本的東京呢,居住人口占全國的41%,國內生產總值占18%。韓國首爾呢,人口占全國25%,國內生產總值占24%。那么中國呢,上海的國內生產總值也不過占4.4%。我們和這些國家相比差得太多了。我們的城市化進程還遠未結束。
但“城市化”當然是人進來才有“城市化”對不對?問題是這些人進入城市后做什么?對于一些人來講,城市就是一個暫時打工、暫時居住的大工寮,我們有幾個城市在談到城市化的時候,讓農民工進城的時候,想到了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的就業配套?那我請問你,你城市的特色是什么?未來城市發展很簡單,就是工業化必須轉向服務業。那么怎么轉向?政府必須要有一套好的規劃,而不是到處蓋高樓大廈,搞招商引資,這不是我們關切的話題。要讓老百姓生活更美好,不是搞硬件建設,不是搞工業化,而是要把我們老百姓最關心的就業問題解決了,治安問題解決了,交通問題解決了,住房問題解決了,這才是我們各級政府應該干的事。
所以,中國也還根本就沒到“逆城市化”的階段。其實鄧小平是非常睿智的,他當初說沿海地區城市優先發展,這個發展確實造成了3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我們不能否認,而且他提出的這個策略和歐美國家是一樣的,就是說大城市的發展是歷史的必然,目前中國就是大城市發展的階段,因為只有它的配套是最好的。配套不是說光蓋高樓大廈,用工業化拉動城市發展,而是要解決老百姓的困難,譬如我剛剛講的治安、環境、垃圾,還有就學、住房,讓大城市更完美,讓城市居民的生活更美好。然后呢,一些有錢人就會像歐美國家一樣,慢慢搬到郊區去住,郊區的配套也就起來了,然后中產階級再搬出去住,接著就會有很多的公司、工廠搬出去,最后形成一個配套完善的城鎮。這才是真正的“逆城市化”階段,我們還差得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