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化“欠賬”知多少
時間:2012-04-23 13:13:59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蔡義鴻
如果說把始于1978年市場化導向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看作是在不斷動搖和突破1949年后形成達30年之久的“城鄉分治”體制、漸進式推進的城市化變革,那么,其所取得的成就的確令世人矚目。
如果我們把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中的城鎮人口比重(49.68%)作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話,或者依此預測2011年中國城市化水平將首次超過50%,這對于有超過13億人口的中國而言的確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標志性事件”,或是“一個令人驕傲的大喜訊”。
但如果我們透過“我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這一耀眼的光環,不難發現在這49.68%的“城鎮人口”中,離開戶籍地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達2.61億人,而沒有城市戶籍的農民工多達1.6億人,這么龐大的流動人口和農民工的存在,反映我國經濟發展區域不平衡的現實,有專家學者認為,如果不從根本的戶籍和土地制度改革去嚴肅面對,將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據統計, 1978年我國的GDP為3645億元,2010年達到了397983億元,增長達109.2倍;外匯儲備超過2萬億美元,世界第一;改革開放以來吸收外資達到9000億美元;高速公路約6.5萬公里,世界第二;互聯網上網者超4億,世界第一……1978年我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3.4元,2010年達到了19109元,增長達55.6倍。
然而,2010年我國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5919元(1978年的數據缺失),以2010年我國的城鄉可支配收入比為19109元:5919元,相差達3.23倍。據國家統計局最近發布的全國抽樣調查顯示,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為3.13:1,比2010年的收入比3.23:1有所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國際上很少有國家城鄉收入比超過2.0,大多數國家低于1.5。
資料顯示,世界公共教育經費投入平均占GNP的比例為5.1%,發達國家為5.3% ,我國的教育投入一直比較低,在2002年僅為2.3%,比南非的4.6%和印度的3.5%還要低。直到2012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才按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編制預算,這是我國自1993年以來有望首次實現這一承諾。
有報道稱,我國公共衛生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5%,在全球191個國家中排名第188(倒數第四),美國是13.9%,瑞士是10.9%。WTO制定的最底投入標準為5%,世界經合組織為8.4%。中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0%(實際約60%),但醫療服務支出卻不到全國總支出的20%。
可見,我國的城鄉可支配收入差距巨大,公共教育和公共衛生支出等歷史欠賬十分嚴重。于是乎衍生出“836199部隊”、“城中村”、“小產權房”、“拆遷暴發戶”等怪現象。俗話說得好“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城市化進程中的歷史“欠賬”問題,抓住歷史機遇,深化改革,真正啟動城市化和工業化同步發展的機制,直面已經不合時宜的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統籌發展城鄉公共產品均等化,把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流動人口”真正地轉化為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的一筆巨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