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擋住了農民工走進正規醫院的腳步?本報調查顯示,“擔心醫療費用過高”是導致農民工不愿進正規醫院的主因。超過一成受訪農民工表示患病后
不去醫院就診,其中80%的人認為醫療費用是主要問題,其中95.7%的人表示去小藥店隨便買點藥“對付一下”扛過去。而在曾經去醫院就醫的受訪者中,有
47.5%的人選擇在老鄉開設的私人無證小診所就醫。
在走訪一些產業園區后記者發現,盡管一方面農民工抱怨醫療費用太高難以承受,但另一方面,有逾半數受訪者缺乏對社保理念的認同感,不愿繳納社會保險,更希望企業將社保福利轉換成現金。
對醫療費用充滿焦慮,對城市社保制度半知不解,對老鄉醫生過于依賴,這些行走在城市“制度邊緣”的農民工們一旦患病,受制于自身健康意識、社交 圈子的局限,往往容易陷入“小病扛一扛、扛不過上黑診所、得了重病回老家”的怪圈。在一些城中村,盡管不斷受到政府監管整治,但非法小診所仍然通過不掛 牌、偽裝成民居、只做熟人生意等相當隱蔽的方式在縫隙中生存。為了迎合農民工的需求,有的小診所甚至開出了摩托車上的“流動診所”。
記者獲悉,在探索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方面,上海正在開展一系列的重要改革。如市政府層面,去年起農民工和本市居民可同樣享受12大類42項86
小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獲得家庭醫生上門服務、慢性病管理、重要傳染病減免治療等各種福利;在基層,為農民工看病減負并且提供綠色通道的改革也已取得
顯著成效,如閔行區推出農民工“就醫門診室”、“10元服務包”、“20元服務包”;在民間,瑞金醫院乳腺病救助基金將非正規就業的農民工群體列為重要救
助對象,為社會多層次救助重病外來人員探索出了成熟的民間慈善模式。
然而,改善農民工就醫生態仍然任重道遠。在農民工融入城市的
過程中,應盡快扭轉他們急功近利的短視觀念,幫助他們走出認識上的誤區,政府亟需加大對這一群體的“市民教育”;醫療服務在產業轉型、結構調整的社會大格
局下,也亟待從數量型保障向精細化深耕“轉身”,以滿足農民工不同于市民的就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