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數據顯示,第三季度GDP增長8.9%,前三季度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7%,全年“保8”已無懸念。盡管CPI、PPI同比呈現出下降,但從7月份CPI的環比出現持平之后,8月份、9月份環比都出現了上漲。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用“當前不存在通脹問題,但存在通脹預期,對通脹預期要給予高度關注”表明了官方對于民間討論已久的通脹問題的態度。
而在此前一天的國務院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指出,在未來幾個月,“要把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系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即將“保增長、調結構、防通脹”放在同一位置。
此前,政策重點是保增長,兼顧調結構,“防通脹”在危機后首次出現在政策目標中。
通脹預期引起監管層關注
在央行10月14日公布的金融數據中,2009年9月末,M2余額、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以及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的增幅都創了新高,貨幣政策已經走向了極度寬松狀態。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上一次決策層開始公開表示對通脹預期的擔心是在2008年年初,當時CPI同比上漲幅度已達到7%以上。這一次,CPI同比還在以0.8%的速度下降,但因為預期CPI會在今后幾個季度上升,國務院就開始表示關注通脹預期。“因此有理由認為,中國宏觀決策的前瞻性在進一步提高。”
但曾師從“歐元之父”蒙代爾的著名經濟學家向松祚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際上,目前官方對于通貨膨脹預期提出調控已晚。早在今年年初,通脹預期就已經出現,其早已開始改變人們的投資和消費行為,股市和樓市的上漲就是通脹預期最直接的表現。
隨著國務院、央行等紛紛釋放“防通脹”信號,央行對貨幣政策的“收緊”也開始愈發明朗。就在國家統計局公布前三季度經濟數據的當天,央行發行了900億元3月期央票和800億元正回購協議,加上此前回籠的750億元,一周凈回籠資金達1600億元,創近13個月的單周回籠新高。這也是央行在“十一”后連續第二周實現凈回籠。
貨幣政策轉向可能性不大
盡管調整信號已然明顯,但多數經濟學家以及金融機構都認為,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出現轉向的可能性不大,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和匯率都將保持基本穩定。即使在明年年初出現轉向,預計也將比較溫和。
“短期內,中國的貨幣政策的主基調大幅調整的可能性不大。未來關注的重點,在于根據國際和國內經濟金融狀況,靈活微調貨幣政策的松緊度,即貨幣政策由反危機時期的過度寬松真正回歸到中性的適度寬松方向上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
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長遠來看,貨幣的寬松政策是很難持續的。貨幣寬松政策也是把雙刃劍,在使用時應該有一個穩定的框架和規則,不能忽冷忽熱,隨意而為。同時,更應注重其他角度調控的跟進。而年底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明年“兩會”,都可能對政策的未來走向產生影響。
“挽救金融危機之正確策略既不是‘凱恩斯式的財政赤字開支’,更不是‘伯南克—弗里德曼式’的貨幣和信用擴張,而是大幅度改善百姓的就業環境和真實收入,包括財政轉移支付、各種稅收和政府收費的減免、大力扶持消費信用(包括教育信貸)、大量發放消費劵、甚至最極端的措施,可以是開動‘直升機’將鈔票撒到低收入的老百姓手中。”向松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