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消費,關鍵是讓老百姓有錢可花,有錢敢花。近年來,我國平均收入水平有了不小的增長,然而收入增長的同時,生活成本也在不斷上升,生活壓力感增大。很多人感嘆:月收入過萬元生活仍然不輕松。在這種情況下,擴大消費并不容易。最近,人民日報記者走進部分普通百姓當中,深入了解他們的消費現狀,反映他們共同的心聲,一起探討增強消費信心、促進消費增長的思路、辦法。
退休老人——
物價上漲吃不消
“蔬菜瓜果價格都在漲,每個月老兩口將近4000多元的工資存不下,甚至還有些拮據。”
——電力公司退休職工 劉阿姨
“4個蘋果就要十多元錢,水果吃不起嘍。”4月9日,在北京市朝陽區延靜西里菜市場門口,剛剛買好菜的劉阿姨抱怨說,在每個月的開銷里,吃飯這一塊的比例總是居高不下,而且隨著菜價上漲節節攀升。以前到菜市場,10元錢能買不少蔬菜,現在到菜市場隨便逛逛,隨便買點就要二三十元錢。
劉阿姨一邊整理蔬菜,一邊跟記者聊起天。她住在朝陽區紅廟北里,今年70歲,有一兒一女。雖然孩子都很孝順,但考慮到起居方便,她和老伴沒有和兒女住在一起,夫妻兩人都是從北京市電力公司退休。子女都有正式的工作、收入比較穩定,時不時還給他們老兩口一些零花錢。
按理來說,劉阿姨頤養天年,生活應是豐富多彩,可她對目前的生活狀態,卻還有話要說。
“蔬菜瓜果價格都在漲,每個月老兩口4000多元的工資存不下,甚至還有些拮據。”劉阿姨說,如今物價漲得快,生活費降不下來,讓退休后的幸福指數打了不少折扣。
劉阿姨拿著剛剛買好的蔬菜,給記者算了這么一筆賬:4個番茄要8元錢、4個蘋果十多元、半斤多豬肉十多元錢、一把蒜薹7元、加起來三十多元錢的蔬菜水果,也就夠老兩口吃1天。“這還沒有算上油鹽醬醋米面,如果都加上,一個月的生活費最少也要1000多元錢。”劉阿姨說。
在延靜西里菜市場,記者發現,以500克為單位,蘋果要6元、香蕉3.5元、草莓12元;豬肉16元、羊肉28元;蔬菜價格也不便宜:番茄要4.5元、辣椒要5.5元、大蔥4.5元。而在附近的一家超市,價格還要高出一些。
劉阿姨說,雖然他們老兩口的身體還算是好,但畢竟年齡大了,一些小毛病在所難免,每個月要去兩三趟醫院。醫療保險分擔了醫藥費的大部分,但算下來由自己承擔的醫藥費,每個月也差不多將近1000元。除了吃飯和醫療兩大開銷以外,每個月的水、電、煤氣的費用要500多元、再加上人情私事的來往,一個月的工資也就差不多花完了。
劉阿姨說,她年輕時喜歡游泳,今年開春,她本來打算辦個游泳卡,每個星期鍛煉一次,但隨著最近生活開支增加,只好暫時緩一緩了。
“生活開銷大,對未來的生活總是有不少擔心。”劉阿姨說,“最怕將來身體不好,有什么大毛病,手里又沒有太多積蓄,害怕給孩子增加額外負擔。”
她說,這兩年退休金也漲了不少,希望退休金漲得再快一些,讓退休后的日子更輕松。
都市白領——
攢錢買房不敢花
“除了不能推辭的應酬、不得不支出的開支以外,其他的消費都是能省就省。”
——青年軟件工程師 付本波
來自山東省濟寧市的小伙付本波2009年從東北大學畢業,隨后到北京海淀區一家軟件開發公司就職。剛剛上班時工資7000多元,近3年來,工資漲了3次,現在每個月的稅前工資達到1.2萬元。在很多人眼里看來,這算是高收入了,可他卻不輕松。
付本波說,雖然每個月的收入不低,但是支出也不少:房租要3000元,吃飯也要1000多元,交通、通訊800元左右,這些支出比較固定,除此以外,還有朋友聚會等一些不太固定的支出,也是筆不小的開支。
“比如結婚等喜事的禮金就讓我很頭疼。”付本波說,目前就職的公司部門人較多,加上大學同學在北京的也不少,而恰恰差不多都在結婚的年齡。這樣一來,他甚至每個月都有結婚、生孩子等應酬,而一次花費就要近1000多元錢。
同事、朋友閑暇時間聚會花銷也不少。每到周末,就會有同事組織活動,集體活動不太方便推辭,幾個人到飯館一坐,飯后再唱唱歌、看看電影,一天下來,就算AA制,每個人也有將近200元錢的花費。“觀看一場電影就要七八十元錢,真有點舍不得。”付本波說。
平時,每天40多元的伙食費,雖然只是在路邊的快餐店填飽肚子,在付本波看來已經算是“大手大腳”了。“我剛畢業的時候,每天的伙食費只有20多元。”付本波說,現在他每天都想著省錢、攢錢,除了不能推辭的活動以外,他都是能省即省。
小付愛打網球,愛好旅游,“但一張健身卡就要2000多元,出去旅游一趟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這些對我來說,只能算是‘奢望’了。”付本波說。
“其實也不是負擔不起,但想想將來的生活壓力,還是省著點花攢點錢比較好。”付本波說,之所以這么節約,還是想攢錢買房子。在買房這件事上,父母能給他的支持有限,更多需要自己努力。眼下房價仍然居高不下,他想每年能攢六七萬元左右的存款,過幾年能湊足首付,在郊區買一套房子,“希望房價再多降一些。”
年輕父母——
撫養孩子壓力大
“沒生孩子之前,兩個人的生活壓力還不大。自從有了孩子,明顯感覺錢不夠花。”
——北京某事業單位職工 孫曉濤
“沒要孩子之前,兩個人的生活壓力挺小。自從有了孩子,明顯感覺錢不夠花。”就職于北京市一家事業單位的孫曉濤對記者說,撫養孩子的費用成為家庭支出的大頭,原本輕松的日子變得有些緊張,讓剛剛成為父親的他有些不適應。
孫曉濤2007年參加工作,2009年結婚。妻子和他一樣,都在北京的事業單位上班,工資雖然不算太高,但比較穩定,每個月兩個人的工資加起來有1萬多元。他和妻子都是北京人,在雙方父母的支持下,婚前就解決了房子和車子的兩大“難題”。
這樣一來,他們二人結婚之后的生活可以算得上輕松,每個月的收入還會有些結余。平時在家吃飯的時候少,大多都是在外面餐廳;周末的安排也頗為豐富,經常會去看看電影或者開車出去自助游。
“去年10月份,孩子出生后,生活可以算得上大變樣。”孫曉濤說,有了孩子之后,占用時間可以理解,但撫養孩子的費用真是讓人“始料不及”。
孫曉濤大概計算了下從孩子出生到現在近半年來的家庭花銷:總開支有六七萬元——妻子生產時公立醫院找不到床位,最后找了一家民營專科診所,花了3萬多元,坐月子請月嫂花了1萬多,給孩子買嬰兒床、奶粉等生活用品、食品加起來花了2萬多元……
“月初往銀行卡里打了5000元錢,現在所剩無幾。”孫曉濤說,單說給孩子買尿不濕和奶粉這兩樣,每個月加起來就要2000多元錢。除此之外,還要給孩子買玩具、請保姆、上商業保險……“如果孩子不小心患上發燒等疾病,進一趟醫院,最起碼也要上千元。”孫曉濤說。
孫曉濤說,現在他們夫妻二人為了節省開支,出門能不開車就不開車,能不打車就不打車,而更多選擇乘坐公交車;周末也基本不出去玩,原來的一些朋友聚會、外出旅游等娛樂活動,也是能減的就減,能省的就省。盡管如此,有時候還是“入不敷出”,要靠雙方父母周濟。
“聽朋友說,孩子再大點,上幼兒園費用也不低,每年少說也要兩三萬元錢。”孫曉濤說,撫養孩子是父母應盡的責任,該花的就得花,但如今撫養孩子的支出占了家庭開支的絕大部分,還是讓人受不了。希望政府把學前教育等育兒費用再降一些,給年輕父母“減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