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高中能否輕言進城
時間:2012-04-13 08:57:57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馬玉順
最近幾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明顯加快,不少地方都在推行農村高中進城戰略,逐步取消城區外的農村高中。農村高中進城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整合區域教育資
源,讓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一樣,享受到優質的高中教育,進而促進教育公平。從一些地方的實踐看,由于區域教育資源的相對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當地高中
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但是,其負面影響尤其是隱性的不利因素,尚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
這些負面影響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農村高中進城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農村高中的校舍和硬件設施被閑置或簡單處置,本身就讓人痛惜。而在城區建設新校或者擴建校舍耗費不菲,在地方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如此花費,效益談不上太高。
其次,農村高中進城會增加農民子弟的求學難度。一方面,在縣城、市區讀書,交通費、伙食費、住宿費會相應地增加;另一方面,城鄉差距會讓一些農村學生處
于心理“弱勢”。且不說城鄉學生消費水平的差距會造成部分農村學生心理自卑,單是縣城、市區學生由于地域和文化優勢而養成的良好語言表達能力和強烈的表現
欲,都有可能使得一些農村學生趨于邊緣。
再其次,農村高中進城對農村高中所在鄉鎮、社區的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發展是一種損失。農村
高中濃厚的文化氛圍、相對先進的思想觀念和文明的生活方式,都對所在地周邊民眾的價值觀念和文化生活,起到潛移默化、長遠而深刻的影響。將農村高中搬遷進
城,不利于鄉鎮、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民眾精神風貌的提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是一種損失。
提升高中辦學水平和效益、實現教育公平,并非只有農村學校進城一條路徑。即使一些地區經過調研確認實施農村高中進城符合本地實際的,也應該謹慎一些,宜統籌規劃,循序漸進,切忌搞成一陣風式的進城運動。
學校教育有其自身規律,教育發展不僅依靠硬件設施的改善,更需要深厚校園文化的積淀。很多農村高中有著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沿革,已經形成了鮮明的辦
學特色,有著穩定的生源和良好的教學質量,在民眾心目中有著較高的社會聲譽。搬遷這些農村高中必然會影響到鎮域經濟、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
活的提高。再者,農村高中集中到城區后,高中學校的規模不可避免地要擴張,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占地上千畝、師生近萬人的“巨無霸”學校,學校管理成本加
大,難度增加,不利于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同時,由于學校數量減少,有時難以形成校際間的良性競爭,易走向更大的失衡。
筆者
認為,將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適度地轉移,更能體現教育公平的理念。地方政府是否可以將用于新建、擴建城區高中的錢反向用之,把這些資金投入到改善農村高中
辦學條件、提高農村高中教師待遇上。我想當農村高中的辦學條件和教師待遇都上去了,不就真正解決了農村高中優質師資流失問題,真正解決了區域教育公平問題
嗎?在這方面,不少地方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江蘇省的很多農村高中就是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不僅成為當地
高中教育的排頭兵,還躋身全國名校行列。江蘇省上岡高級中學80年育才4萬多人,目前是江蘇省四星級高中、國家級示范高中;地處三縣交界偏僻農村的栟茶中
學生源二流、師資一般,卻創造了持續多年的一流業績,讓全國同行刮目相看,該校也成為江蘇省四星級高中。
因此,筆者建議,與其推行農村高中進城戰略,莫若從資金、人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盡快促使農村高中發展,形成城鄉學校齊頭并進、良性競爭的高中教育發展格局,如是豈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