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黑龍江晨報》報道,近些年,隨著哈爾濱市周邊部分村鎮農民的房屋、耕地被拆遷、征占,被征地農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部分農民得到補償款后通過自主創業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另一部分人因揮霍無度,變得一貧如洗。
2011年年末,有關部門發布數據稱我國城市化率為51.27%。城市化發展在農民身上的具體反映,一是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成為農民工,還有就是城市周邊村莊、因征地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的農民。鑒于新興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率為60%,而發達國家城市化率已達80%,未來我國城市化仍將快速發展,被征地農民的人數還將增長。
大多數農民是不反對征地的。同樣一塊地如果種糧食的話,一年下來純收入非常有限,有時還可能是負數,如果是當地政府以合理價格征地的話,農民的收益可能比其幾代人從事農業生產的收入加在一起還要高。這些年,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郊區,農民通過征地獲得的補償可以達到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征地成為一夜暴富的代名詞。而且土地被征用后,無論是蓋房修路還是建工廠,都要進行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這意味著當地人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務也會水漲船高,農民當然樂意。
但是一夜暴富背后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老話說農民是“土里刨食”,土地是農民的一種生存保障形式,農民可以依靠它吃飯、養老。一旦土地被征走,農民不再擁有這種特殊的保障。這些錢不是小數目,但禁不住坐吃山空,更不要說揮霍浪費了。與此相對的是,一部分農民文化素質不高、看得不夠遠,對未來缺乏危機意識。同時,依靠土地自給自足生活的農民對城市生活消費沒有概念,不用當農民了,可很多人也不知道怎么當城市人。就像哈爾濱市周邊村鎮部分被征地農民,跑到城市的五星級飯店、大賣場去瀟灑,不知道幾十萬在這些地方不禁花;花大價錢買輛汽車,沒想到后續費用非常可觀。農民得到補償款一夜暴富,盲目消費再次返貧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農民返貧后,不得不依靠國家給予的低保金維持生計。
筆者認為,我國人口城市化的速度遠落后于土地城市化的速度。不是不用種地了,村子改叫社區了,農民身份轉換就完成了。實際操作過程中,分完補償款就了事“一次性”搞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曾說:“實現被征地農民的市民化不僅是轉戶口,而是要讓他們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市民待遇,包括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社會福利和保障。”同時,只有加強被征地農民的引導與教育,培養農民的現代意識,幫他們適應城市生活,我國城市化才能走得穩妥扎實。
農民需要變成市民,最核心的東西是要以新的生產方式來代替原來依托于土地的農業生產方式。新方式可能是百花齊放、多種多樣的,但必須有。否則,就不能說失去了土地的農民真正融入到了現代城市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