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象上看,中國的城市化水平不算高。以最新公布的統計為例,我國城鎮化率剛剛超過了50%,怎么衡量,也就是接近全球平均水準。考慮到我國的統計口徑是“城鎮人口”(而不是“城市人口”),再加上我們的城鎮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尚在農村的“農民工”,說中國已達到的城市化程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應該是成立的。
也許沒什么好奇怪的。中國今天的經濟總量固然雄踞全球第二,但人均收入的絕對水平就低了去了,也就排到全球第九十名之后的位置吧。人均收入不高,城市化率也不高,不是蠻合乎邏輯的嗎?看那些高度城市化的國家,人均收入一般都很高,似乎也說明了人均收入水平與城市化率的因果關系。
要當心了,因為其中的邏輯可能被弄反了。為什么不是“因為城市化率低,所以人均收入水平才低”呢?如果像我們觀察到的,城市的人均收入一般比較高,那么一個國家有更多的人口居于城市,其人均收入水平必定更高,難道不是照樣順理成章的嗎?
是的,在上一篇城鄉中國的評論里,我提出了一個理解城市化進程的基本“構造”——人口聚集帶動更高程度的經濟聚集,反過來又刺激更高的人口聚集。按此理解,“人口聚集帶動更高的經濟聚集”,是城市化的第一推力;“經濟聚集刺激更高的人口聚集”,則是城市化的第二推力。兩股推力交互作用,結果就是城市化率走高了再走高。
在上述構造中,已經包含了“人均收入”的因素。講過的,何謂“經濟聚集甚于人口聚集”,那無非就是人均收入因人口聚集而得到提高。一個農村小伙子,不在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待著,千里迢迢進城打工,還不是因為城里的收入比較高。他進城掙到了較高的收入,再呼朋喚友,把家鄉的親戚、同學、鄰居、朋友,一個又一個地“帶”進城里,大家一起謀取較高的收入,這難道不就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的城市化?
要注意,是鄉下青年人首先移入人口密度較高的空間——城市是也——才得到較高收入的。這樣看,城市化才是因,人均收入則是果。譬如今天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還不高,可以說就是因為中國的城市化率尚低的結果。
如果把動力機制撇開,我們更可以把城市化率與人均收入水平差不多看成是一回事。反正在統計上,城市化率高的人均收入不會低,反之亦然。既然幾乎就是一回事,城市化率不過是人均收入狀況在人口空間布局上的一種表達,那就不容許我們隨便找出一個變量——譬如人均收入——就以為自己已經找到了理解城市化進程的因果關聯。
關鍵在于,相關程度極高的兩個現象,并不見得有什么因果關聯。舉一個例,“雄雞一唱天下白”,是不少人讀過的名句。我有時拿這句詩問同學:“雞叫”是不是“天亮”的原因呢?從統計上查——至少在傳統鄉村的環境里——“雞叫”與“天亮”當然高度相關,且總是雞叫在先,天亮在后。但是,非要說是雞把天叫亮的,那就不免過于武斷。就算不識天體運行,民間智慧也教我們知道:“雞叫天亮,雞不叫天也亮”。
我的看法,任何可觀察的現象,都不可能構成其他現象的原因。“原因”或事物的因果聯系,惟一地來自人的抽象與想象。離開了基于觀察的思維活動,即使最潮的計算手段在手,把天下所有的變量都放進去算,就是天荒地老,我以為也得不出一個“因果關聯”來。
這不是一個小問題,因為輕率地以為找到了事物的緣由,人們或許就放棄繼續探查的努力。這里牽扯到了方法論,有必要向讀者交代一下。本文認為比較妥當的方法,是“觀察”加“猜測”。還拿上面那個例子來說,我們先清清楚楚地觀察到“天亮”,然后探查為什么天會亮?要回答此問題,我以為最有效的招數便是“猜”,即試著向一切可能的方向,猜測引起天亮的原因。
觀察當然也可以給猜測以啟迪。比如看到雞先叫、天后亮,于是猜,雞叫為因,天亮是果。不過到此為止,我們還并沒有完成猜測,因為還沒有猜出一套道理來。為什么雞叫之后,天就亮了呢?雞究竟怎樣是把天叫亮的?總要講出一番道理來吧。而天下“道理”,無論優劣,總是思維的產品——概念、命題、推理、邏輯等等,反正與現象再也無關,觀察力再也幫不上忙,惟有靠立志理解現象的人開動思想機器,大膽地猜。
猜到了原因,也多少講出一番道理,事情就算完了嗎?還沒有。因為再了不起的猜測也只是一個猜測,再精妙的道理也不過人腦可構造的無數道理中的一套道理而已。下一步,我們不妨把猜到的道理當作“假說”,拿來再檢查、再推敲。到了這個層面,學問就深了,因為如何檢查、如何推敲才合乎規格,講究甚多,離開學術傳統不容易無師自通。化繁就簡,先易后難,起碼也要用常識把猜到的因果聯系掂量一番。人人說雞叫天亮,可是偏有人見識過雞瘟或禽流感,發現雞沒叫,但是天照樣亮了。一個反例擊敗了流行假說,那就趕快另打主意,向其他可能的方向繼續猜因果聯系。
回到中國的城市化。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城市化率至今不高是一個基本的事實。再仔細地看一看,剛過50%的城市化率還是近年城市化大大加速的結果。30年前,中國的城市化率不到19%。再往前推30年,中國城市化率不過10%上下。確定了現象真實無疑,若還有興趣探究原因,我們就要猜、猜、猜。更要緊的是,即便猜到了令自己滿意的答案,也還要繼續推敲、辨識、查證,在“觀察-猜測-查證”的來來回回中,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逼近對現象的可靠理解。
大體上,我們就打算用這么一種方法,開始關于中國城市化問題的探查。基于可觀察的人口聚集與經濟聚集及其變化,本系列評論將運用一個基本猜測:中國城市化進程歷史性落后的原因,在于人口聚集受到抑制,難以對經濟聚集作出積極反應。這個猜測包含以下有待探查的問題:當限制人口聚集與經濟聚集的哪些關鍵條件被改變,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才重新加速啟動,并日益變得激越昂揚?
再三向讀者交代,本文的“猜測”普通得很,不過是有待查證、有待探查的一個對作者而言比較便利的出發點。“猜測”絕不是理論,即使將來有幸經得起推敲、查驗與辯駁,在作者看來,也不過是進一步觀察與思考的一位未來的向導。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