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經濟對國家發展有重要意義。一個重視閑暇經濟的國家,會知道如何切實提高民眾福利。帶薪休假就是一種閑暇安排。英國還有一種戰略叫“國家撫養戰略”。比如,媽媽下班后帶著孩子去看電影,一個月有三次是免費的,因為你在帶孩子“開智”,國家會為此埋單。
2012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GDP增速預期被下調至7.5%,是8年來首次低于8%。這個轉變被普遍解讀為一個信號:中國正在尋求有質量的增長。
“國際經驗顯示,當收入水平越過中等收入線后,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將從生產邊向閑暇邊轉移。在這個過程中,國民擁有多少閑暇,如何擁有,又如何使用這些閑暇,會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要素之一。”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閑暇經濟研究中心日前發布“國民閑暇時間調查”,調查主持者魏翔這樣解讀調查的意義。
該調查顯示,中國依然處在有閑和有錢不能兼得的“閑錢悖論”中。70%的受訪者日均休閑時間少于3個小時,8%的受訪者幾乎沒有休閑時間。如果說中國人在過去30年中學會了如何工作和掙錢,那么如今到了學習如何休閑和花錢的時候了。面對這個熟悉又陌生的領域,我們該怎么做?近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閑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翔,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青年人最需要利用好閑暇時間,使它更有效率
中國青年報:好像社會上還在經常討論“窮忙”和“過勞死”,中國已經到了可以談“閑”的時候了嗎?
魏翔:是的。閑暇經濟有兩個組成部分。一個部分是“休閑紅利”。據測算,2014年后我們將逐步迎來老年化社會,“人口紅利”可能就消失了。大家會擔心老齡化后,經濟增長也會放緩,但是不要緊,我們還有“休閑紅利”。比如,老年人的消費、生活方式以及為老年人提供的服務,都會在休閑時間里發生。這是休閑經濟里最重要的一塊兒內容。
另一個部分就是青年的“效率紅利”。經濟學中有一個理論,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不會再為錢而放棄休閑。這個時候,時間就釋放出來了,人和人的差別也就體現出來了。比如,大家都休息5個小時,有些人會休閑,工作效率就很高;有些人不會休閑,就會慢慢演變成“窮忙族”。
要想有高收入,必須有充足的人力資本,但在一個較富裕的社會,人力資本的積累一半是靠教育,還有一半靠的是在休閑中的修煉。舉一個例子,在機場候機時,大多數國人可能就是玩手機。但在歐洲,哪怕是一個小城鎮的人,他們都是在看書。這種人文修養的提高,就是人力資本積累,最后歸結為“效率紅利”。以后我們很多人力資本競爭,可能不是在教育,而是在這方面,特別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
中國青年報:這次調查發現,70%的受訪者閑暇時間都在3個小時以下。那么閑暇經濟會不會只是少數人的奢侈品?
魏翔:第一,休閑一定是大眾的。如何安排閑暇活動,使它更有效率,影響到每個人的人力資本、收入與幸福感。2008年,我們在美國研究發現,美國人并不把工作與生活分開。在應聘時,他會問你喜歡什么運動。他們認為一個人只有把生活理順了,才有可能掙錢,才可能理解公司的指令。美國人很喜歡雇用那些很陽光、很愛運動并且愛好豐富的人。他們認為這是人力資本。恰恰是普通人,最需要利用好自己的閑暇時間。一個愛好,可能改變你未來10年的收入。
第二,閑暇經濟學表明,這個世界上的確要有一部分有錢有閑的人。這一類人又分兩種。一種像王石一樣,去留學、去登山。這是應該被鼓勵的,因為你掙了錢不是用來吃喝嫖賭,而是用于投資自己的發展和健康。但還有一種是值得憂慮的,就是國際上所謂的“權貴階層”,他們依靠權貴獲取收入,用于一些極高端化的奢侈休閑。這部分人是需要防范的,因為他們可能沖擊社會的心理底線。
分配不平等其實分為收入不平等和時間不平等兩種。我們現在通常只談論收入不平等。這一點并不可怕,有能力掙得多很正常,嚴重的是時間的不平等。現在有的人工作時間長,收入卻不高,有的人不用怎么工作也有高收入,這就會讓你感到不平衡。所以我們在談不平等時,要把時間也考慮進去。
社會“休閑病”現象本質:不是時間不夠,而是質量不夠
中國青年報:要提高普通人在閑暇中的幸福感,要怎么做?
魏翔:首先是要有一定收入,我們不否認幸福有門檻。然后就要涉及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富裕之后干什么,是要更富,還是追求自由與快樂。國家、社會、學校應該告訴大家,富裕后,通常錢并不會給你帶來幸福與快樂。
比如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全世界都認為他們是“工作狂”。但在2000年后,日本走出了“迷失的十年”,經濟慢慢在好轉。一個最大的改變就是他們改變了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日本的父輩認為勤勞最重要,但年輕人現在認為生活最重要。他們一度認為這是喪失了勤勞的優良傳統,但這種生活觀的改變只要不過度,帶來的就是消費的拉動和社會精神面貌的轉變,整個社會情緒也從緊張轉向了平和,并且打造了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的標簽就是:衣食無憂,休閑有度。
我們現在每年有115天假期,加上每天不工作的時間,實際上已經進入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了。問題是我們患上了“休閑病”:不是時間不夠,而是質量不夠。
中國青年報:調查也發現,國人最熱衷的休閑活動是看電視上網。這有什么問題?
魏翔:這兩種休閑活動都相對被動和消極。消極休閑活動有幾個特點:第一是被動,第二是靜態,第三是不需要激發創新意識。
之所以出現“休閑病”,第一個原因,現在很多年輕人有焦慮,覺得自己沒背景,出路被封死了。社會學研究表明,當焦慮程度比較高時,人們會選擇較被動的消極休閑方式,比如打麻將、看電視、上網。
第二個原因,與經濟發展階段有關。在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都出現過這種現象,所謂“經濟騰飛背后的道德淪喪”,不光是指吃喝嫖賭,還有你的生活方式,比如,永遠選擇消極的方式,受人主導,不會獨立思考。
第三個原因,跟文化習慣有關。比如我們崇尚靜態讀書,很多人對體育鍛煉潛意識里就不積極。
第四個原因,與經濟狀況有關。看電視、上網等活動都是花錢少的。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們的社保還不完善,沒有人給你兜著。
中國青年報:要讓人們能從事更多高層次的休閑活動,應該怎么做?
魏翔:國家有責任將更多稅收用于休閑公共設施的建設。比如,廣東正在做全城“休閑綠道”。國家還應提供更均衡的分配機制。如果分配失衡,富人不光在收入上占有絕對優勢,在生活享受方面也是這樣。比如,富人可以圈一座山或一個海濱浴場,普通人有時間也沒地方去。
在個人層面,就是要轉變觀念,學會用生活引領經濟,了解到生活的目的。比如,“逃離北上廣”就是一種很積極的做法。為什么留在北上廣,很多人就是為了面子。現在人們開始務實了,思考生活本身的意義,這就是一種對生活的回歸。
中國青年報:該如何擺脫“休閑病”?
魏翔:從長期來看,培養的愛好要有利于創新。這個方面北歐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它為什么成為創新高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家有意識地進行閑暇時間的安排。首先,他們在上世紀60年代開展大眾運動,讓大家“行萬里路”,這是“開了眼”;第二,大量開展戶外運動,這是“開了心”;第三,有意識地推廣極限運動與冒險運動,這是“開了智”。創新的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冒險精神。
再比如,我們教孩子才藝,更關注的是技能,而他們更關注的是精神塑造。日本就是這樣,他們會要求孩子“修身”。看上去是小事,但性格決定命運,這一代人成長起來,會影響國家命運。我們有一個老師在美國待了10年,他說,我們的大學生與美國大學生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無夢想。我們為什么強調重視閑暇活動時間安排?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一個人的精神。
閑暇經濟對國家發展有重要意義。一個重視閑暇經濟的國家,會知道如何切實提高民眾福利。帶薪休假就是一種閑暇安排。英國還有一種戰略叫“國家撫養戰略”。比如,媽媽下班后帶著孩子去看電影,一個月有三次是免費的,因為你在帶孩子“開智”,國家會為此埋單。
另外,閑暇經濟會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生活引領經濟,閑暇導引未來”,生活會促進消費、引領需求,生活方式的改變最終會帶動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