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中國城市化發展進入新的拐點,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首次超過50%。城市化成為繼工業化之后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廣州在這個春天吹響了新的號角:堅決擺脫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廣州特色的新型化城市發展道路。
城市發展史告訴我們,一座城市的成長變化,不是一個簡單的城鎮人口百分比的變化,它意味著人們的生產方式、職業結構、消費行為、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都將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
廣州這個連續22年經濟總量位列全國第三的龐大經濟體,將以怎樣的方式切入這種變化而推開新的篇章?這成為了新近最熱門的話題。興奮與擔憂,改革與抉擇,夢想與現實,廣州內外,中國南北,乃至國際社會,都向廣州投來關注和探詢的目光。這個關乎廣州甚至珠三角未來在世界城市群中形成新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究竟意味著什么?又將把廣州帶向何方?
城市在發展但問題不少
重型化產業項目受到省產業布局影響而調整,高端服務業的發展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自主創新投入仍不足,缺乏具有自主創新重大突破能力的企業和領軍人才
廣州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城市。公元前214年任囂南下設南海郡建城之初,范圍僅在今天的廣州倉邊路舊倉巷一帶。到今天廣州已是7000多平方公里的大都市。
2000年,廣州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采取“東進、西聯、南拓、北優”的發展戰略,明確廣州城市空間治理核心是“向外拓展”。2005年,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合并東山、越秀,芳村、荔灣來優化老城布局,設立南沙區來拉開由山到海100余公里的縱向發展框架,打通了廣州從“云山珠水”走向“山城田海”的城市格局。城市空間格局的有序擴展,為廣州撐起了一個新的脊梁骨。廣州城市化在此背景下提速。
2010年,廣州成為了繼滬、京后國內第三個“萬億市”,也是副省級、省會城市中,首個跨入“GDP萬億元俱樂部”的城市。2011年廣州蟬聯福布斯大陸最佳營商城市榜首,2012年廣州又被評為珠三角最幸福城市。有學者指出,以廣州亞運會和“大變”實現為標志,廣州的城市化已經到達一個新的高峰。
但廣州并非沒有缺憾——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于城市規模的擴張,醫療教育等優質公共資源、行政機構仍高度集中于老城區,成為城市空間優化的最大掣肘;
重型化產業項目受到省產業布局影響而調整,高端服務業的發展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自主創新投入仍不足,缺乏具有自主創新重大突破能力的企業和領軍人才;
城市污染治理任重而道遠;公共服務數量和質量亟待提高;許多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未覆蓋,城市與鄉村的割裂仍然明顯……
新型城市化廣州有底氣
廣州已具有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既積聚又擴散的樞紐功能,發展到這個階段,廣州向新型城市化轉型的條件已經成熟
廣州多位基層“主官”曾向記者感慨,由于發展速度持續過快,規模持續擴大,對所面臨的一系列現實問題如果不盡快做出規劃解答,將很可能面臨難以突破的發展瓶頸。種種瓶頸局限,也顯示出廣州已在傳統城市化發展道路上開始“觸頂”。
再攀新高峰,今天的廣州,已經具備了向新型城市化“闖關”的底氣。
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指出,與近年不少提出過新型城市化的城市不同的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廣州已具有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既積聚又擴散的樞紐功能,發展到這個階段,廣州向新型城市化轉型的條件已經成熟。
在今年元旦新春之際,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在市第十次黨代會閉幕式上提出,堅決擺脫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要走具有廣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
番禺、白云等重點區域的一些基層干部向記者坦言:一定要改變走老路的思維了!不少基層“不農不城”痕跡重重、社會管理欠賬很多,現在走新型化城市的路,正好來得及補上欠賬。
“廣州正處于從后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過渡的關鍵時期,即將從后工業化城市轉入智慧城市。”廣東省社科院院長梁桂全認為,新興城市化道路正是對這一重大挑戰的回應。
城市化不等于城區化
必須認識到“工業化”不等于“工廠化”,“城市化”也不等于“城區化”,才能脫離傳統理念的桎梏
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那么,與傳統城市化相比究竟“新”在哪?在很多專家看來,雖然“傳統”與“新路”有多重區別,但新型城市化不是拋開原來基礎另起爐灶,而應賦予城市化新的理念和靈魂。
新型城市化道路并非廣州首創和獨有。近年來,內地不少城市也有過“新型城市化”類似的提法。廣州究竟怎樣才能真正走出一條新路?
“最需要避免的是認識上的差錯,千萬別把傳統城市化的老路當做新型城市化的新路!”廣東省政府參事、原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教授指出,必須認識到“工業化”不等于“工廠化”,“城市化”也不等于“城區化”,才能脫離傳統理念的桎梏。
鼓勵分散的組團式發展也不等同于輕視中心城區。陳鴻宇指出,廣州要避免一些城市出現的“中心空心化”現象,中心城區必須堅持高端發展,加強服務功能,著力集聚人氣和活力,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態城區。
同時,新型城市化也并非“推倒重來”。廣州市委一位政策研究者坦言,他們擔心一說新型城市化,大家的目光只盯著發展新產業,忽視傳統產業如工業的發展。“后現代化是伴隨后工業化到來的,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廣州工業仍占據很重的分量,不能輕視。”
在牛文元教授看來,要走好新型城市化之路,最應該處理好“六個關系”:堅持在區域基礎上實現創新發展與綠 色發展;實現城鄉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城鄉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互相統籌;農村與城市的共同發展與和諧發展;城鄉公共服務的均質化要求;并且以城鄉之間和城際之間攫取財富和分享財富的機會平等為衡量,逐步減緩和解消城鄉二元結構矛盾。
目前,如何走“新型城市化”之路,廣州已有宏觀構想:將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走經濟低碳、城市智慧、社會文明、生態優美、城鄉一體、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
實際上,廣州在邁步新型城市化道路上已開始探索,不久前公布的《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2011》顯示,廣州新型城市化水平在全國50個代表性城市中排名第四,緊跟上海、北京、深圳。
展望未來,把廣州置于世界先進城市的坐標體系,如何做好這篇全新的大文章,有待廣州人繼續發揚“敢想會干”的城市精神,群策群力,共筑城市新夢。將廣州在珠三角、在廣東、在中國以及世界格局中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