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一場探討中國城鎮化發展的“2012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在上海拉開了大幕。這個由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與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論壇旨在解決城鎮化可持續發展問題,并為發展尋徑。
2011年,在國際經濟形勢日益復雜多變的趨勢下,中國城鎮化率突破50%,發展成果舉世矚目。然而,城鎮化背后隱藏的問題正在顯現。未來,中國將如何培育與發展中小城市、破解農民工融入城市難題、實現城鎮可持續性發展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
“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最核心、最緊要的是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所提出的,要著力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通過新的制度設計,恢復農村生產要素、資源參與市場平等交換的權利。”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指出。關注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次論壇主要圍繞“城鎮化與可持續發展”、“農民工社會融入”、“城市發展與城市規劃”、“綠色城市發展”等重點、熱點問題展開了多視角、深層次的探討。
在“農民工社會融入”問題方面,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主任李鐵指出,戶籍制度從簡單的二元化的城市關系演變成多元化被行政區域分割的公共服務體制,已成為解決當前農民工融入社會的最大難題。他認為,首先要厘清改革方向,然后從戶籍管理制度、中央財政體制、城市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綜合配套改革,才能實質性推動農民工融入社會。
在“城市規劃”問題方面,原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局長、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咨詢委員會主席劉太格指出,中國大中城市的城市規劃缺乏因地制宜的定位精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浪費。以上海為例,上海市目前城鎮人口已達戶籍人口的85%以上,但這種“高城市化率”卻帶來了新矛盾,如土地資源稀缺、利用率低,相比不斷增長的需求和日益嚴峻的能源壓力,與常住人口高速增長相對的城市運行與公共服務壓力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已在中國大多數城市顯現。
完善城鄉平等要素交換
在城鎮化發展方面,彭森指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5億多人,去年城鎮化率已經超過了50%,這確實是中國社會結構的一個歷史性變化。但總的來看,中國城鎮化水平與工業化水平相比,仍明顯滯后,不僅結構上低于多數處于同等發展階段國家,同時城鎮化的質量也亟待提高。
因此,下一步,推進城鎮化要實現三個目標:首先是要城鄉規劃發展要求一體化;其次是實現城鄉之間的要素流通一體化;再次是實現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其中要著力完善城鄉平等要素交換關系,推進土地制度、戶籍制度以及其他的基本公共服務改革。
長期以來,中國城鄉二元結構之所以難以破解,關鍵在于城鄉的要素交換關系不平等。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要素流通的規模迅速擴大,城鄉之間要素交換不平等、流向不平衡的問題有所加劇。因此,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最核心、最緊要的是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所提出的,要著力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要通過新的制度設計,恢復農村生產要素和資源參與市場平等交換的權利。
而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建立起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在這方面最重要的是推進征地制度的改革。現實的征地制度是歷史的產物,盡管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過程當中也發揮了作用,但也帶來了人口城鎮化明顯滯后于土地城鎮化的矛盾,以及對農民土地財產權保護不夠和建設用地粗放的問題。
彭森指出,應該看到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不能再靠犧牲農民土地財產權利來降低工業化、城鎮化的成本,必須以保護農民利益和集約節約用地為原則,加快修改相關的法律法規,積極推進集體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同時,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還要著眼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積極穩妥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在“十二五”時期,特大城市、大城市要根據實際鼓勵具有穩定收入,并在城市居住了一定年限的城市轉移人口給予優先落戶。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放寬戶籍的限制,降低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就業和定居的門檻,農業轉移人口轉化為城鎮居民,表面上是戶籍問題,本質上還是要改革依附在戶籍制度上的各項保障、各項社會福利制度。核心是讓進城的農民和農民工享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基本公共服務。
此外,還要深化財稅、金融、投資、社會管理、行政體制等改革,不斷地探索適應并促進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