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為兩次下崗他可能還只是個普通的打工仔。張云山是湖北人,快50歲了,他擁有六家公司(國內5家,國外1家)資產過千萬,并且兼任商會會長。可是誰能想到,他15歲時便遭遇了父親離世的不幸,跟隨母親來到青島……
十年如一日,六年磨一刀
張云山童年的家鄉在湖北大山里,那一年,他才15歲,父親因公殉職。于是,年幼的他隨同母親和家人一起來到了母親的家鄉——青島。
那個年代,沒有工作的外地人在青島可不好過,母親也是靠著娘家的接濟才得以勉強度日。張云山從小就是一個刻苦懂事的孩子,上初中時數理化成績就特別好。
“做數學和物理題時我經常用兩種方法解答,連老師都無法判斷正誤。”然而,學習上的出類拔萃卻同生活上的極端窘迫形成了強烈對比。
“當時家里窮,我上高中時都穿著打了補丁的衣服,為了省錢交學雜費,我的伙食費很少。”
19歲高中畢業后,張云山沒有再繼續念書,他決定賺錢幫母親補貼家用。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賣冰棍,每天天還沒亮就起床到臺東進貨,然后騎自行車去嶗山工廠密集的地方。
“當時的冰棍有3分、5分、8分的三種,磚廠的工人都吃5分一支的,我能賺1分錢。”2個月下來,張云山并沒有賺多少錢,因為一些賒賬沒有要回來。
“后來我得知當時嶗山一個鎮的鎮辦紡織廠招40名工人,我決定去試試。3000多人報名,我竟順利地通過了筆試。”
恐怕連張云山自己也沒想到,自己在紡織廠一干就是十年,在這十年里,最讓張云山受用終生的是在紡織廠學到的設備保養、機械制造和技術改造的種種知識。
1992年紡織廠倒閉了,張云山自然也下崗了。回家后他得知做鋼管生意的哥哥在這一年將工廠從即墨遷到了青島,于是他又重新開始學習金屬材料的專業知識。“由于才開始去什么都不懂,負責跑業務,認識了不少朋友,也遭了不少罪。”
1993年那會兒還沒有配貨車,做業務的都是跟著老式解放車去拉貨,夏天時駕駛室里的溫度能達到50℃,人坐在里面都能給熱出一身疙瘩。當時從天津到青島每小時只能跑30多公里,去一趟得23個小時,有時候時間緊,一天都吃不上飯。這一次,張云山在哥哥的廠里干了六年。
朋友是自己最大的財富
“雖然是哥哥的廠,但實際上是三個人合股,廠子并不大,我在里面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1999年的一天,廠里的一個老板給張云山發了一條短信,讓他明天不用去上班了。
“當天晚上,我吃了3串板筋,喝了兩杯啤酒,流著眼淚回的家 。”有的時候,人被逼到份上了,真能爆發出巨大的潛力,用張云山的話說,就是被逼上梁山。
他決定自己干,可是錢從哪里來,“雖說干了這么多年,但是沒存下多少錢,還是對象從親戚朋友那里東拼西湊借了20多萬給我。”好心的同學都說,云山啊,你借了那么多錢要是還不上怎么辦,到時候連房子都沒了。但他知道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于是拉上弟弟,在馬路邊上租了個門頭房,開始賣起各種鋼管和金屬材料。
說起創業時的艱苦,張云山似乎又回到了那段日子。“弟弟出去跑業務,我就在屋里看家,那時候既是老板,又是民工和搬運工。”到后來,隨著業務的發展,張云山才請了工人幫忙,人數也是從1個到2個到3個,再到幾十個。
一路走來,張云山覺得朋友是自己最大的財富,他對記者說:“到現在,我有兩塊金子,一是客戶,二是員工。”也許正是憑借對客戶的真誠和對工人的關懷,張云山才能從無到有,由一個替人打工的業務員做到數家公司的老板。
剛開始自己干的時候,一個工人聯合其他兩個人把剩余的廢鐵賣了分錢,因為張云山堅持騎摩托車送一個東北的工人去車站,使其深受感動,將這一切告訴了他,才得以制止工人私自變賣廢鐵賺錢。在自己的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時,他又成立了一個股份制公司,目的是讓那些以前跟他一起睡鋼板、跑業務的員工也能分享企業成功的果實。
如今,這個名叫張云山的湖北人已經擁有五家公司,去年11月份他還到坦桑尼亞聯系當地華人和商會人士,成立了在國外的鋼管廠。他生產的金屬材料多次參加廣交會,甚至在巴西、智利、伊朗、坦桑尼亞、迪拜等地方進行展出。
去年4月份,山東省湖北商會成立后,張云山被推舉為常務副會長,為了更好地幫助湖北籍老鄉在外地找到一個類似于家的地方,他還在青島成立了湖北商會,并擔任會長。張云山說:“我現在要考慮的已經不僅僅是自己的發展了,而是怎樣更好地為員工創造財富,幫助湖北人在青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