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時代后的尷尬
數據顯示,2011年,隨著江西、山西的加入,中部六省地區生產總值全部進入“萬億俱樂部”,總量達到104256億元,占全國的22.1%,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
其中,河南GDP總量達27232億元,居中部之首,湖南、湖北次之,我省為15110.3億元,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居中部第4位,江西、山西排名第5、6位。
不過,盡管共同迎來“萬億時代”,但從經濟規模看,六省生產總值僅相當于江蘇、廣東的總量,占全國比重比相應人口占比低4個多百分點。此外,從人均水平看,中部人均GDP為29171元,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均低于全國水平,且絕對差距呈擴大之勢。
城市群層面的競爭
體現中部崛起戰略的中部博覽會,今年將在湖南舉辦第七屆,這也是又一個輪回的開始。從2006年起,前六屆中博會分別在六省舉辦。
除了合作舉辦一些類似活動,中部省份似乎并未形成一個發展的整體板塊,而是“各有心思”。在2004年中部崛起規劃剛被提起的時候,鄭州、合肥、武漢,誰將充當中部龍頭老大,一度是人們最關注的話題之一。現在,“龍頭老大”看來要被城市群這個概念所取代。而強化城市群的帶動作用,亦是“六雄”之間暗自較勁的重量級武器。
比如,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帶、太原城市群,目前這些城市群已具有較為明顯的資源和產業優勢,其隆起帶動效應正在凸顯,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最高、投資效益最好的地區。
區域新版圖的分合
2011年,先是山西獲批全國綜合改革試驗區,接著由河南主導的“中原經濟區”也上升為國家戰略。全體進入“萬億時代”后,“六雄”所面臨的競合與挑戰也進一步加大,城市群戰略在今年注定迎來新的調整。
今年兩會前夕,在武漢舉行的“長江中游城市群三省會商會議”上,湖北、江西、湖南共同簽署了《加快構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框架協議,“中三角”將以武漢、長沙、南昌3個省會城市為核心,組合沿長江、環洞庭湖、環鄱陽湖的27個地級城市,通過整體規劃和集成,形成跨省域的經濟一體化城市集群。
“六雄”變成“三角”,長江中游地區合作目標劍指“第四極”:繼中國經濟增長前三極——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3個特大城市群之后的“第四極”。
而山西、河南、安徽并未就此“落單”。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中原經濟區”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并跨出中部,以河南省為主體,搭建了一個由豫魯蘇皖冀晉鄂7省28市組成的大經濟區域。安徽亦將此列為重大攻略,明確提出要爭取將皖北列入中原經濟區規劃,把皖北振興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記者陳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