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 題,關鍵在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既是一個長期過程,也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圍繞本期 主講話題,深入剖析了我國經濟形勢的新特征與新變化,并就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快推進以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主要內容的經濟轉型等進行了多方面的闡述。
1.經濟步入新一輪調整期
2012年,隨著全球經濟環境的深刻變化,外需拉動經濟增長的因素減弱,以及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和潛在矛盾顯性化,從內外兩個方面增大了我國經濟調整壓力。從趨勢上看,我國經濟正步入新一輪調整期,并表現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是經濟增速趨于放緩。2011年經濟增速逐季放緩,4個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分別為9.7%、9.5%、9.1%和8.9%,全年經濟增長 9.2%,增速比上年回落1.2個百分點。經濟增速適度回調,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
2012年,我國經濟增長仍面臨下行壓力。從國際看,雖然國際市場需求收縮對我國的負面影響不會像2008年底和2009年上半年那么嚴重,但隨著世界 經濟復蘇步伐放慢,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深化蔓延,外需收縮對我國仍有較大影響。從國內看,保持投資較快增長是避免經濟回落幅度過大的關鍵,但由于基礎設施在 建規模較大,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不能放松,加之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難以采取大力度投資擴張舉措,投資增速可能有所放緩。工業生產受制造業產能過剩壓力增大、生產成本上升和節能減排約束加劇等因素制約,存在進一步回落的可能。
二是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物價形勢已經發生積極變化,特別是2011年糧食豐收使農產品價格漲幅趨于回落,世界經濟減速減緩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壓力, 加之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使需求拉動因素減弱,為抑制物價上漲創造了條件。但也要看到,農業生產基礎仍然薄弱,抵御農產品價格周期性波動的機制尚未形成;原油 等大宗商品仍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不排除出現大幅震蕩的可能;勞動力、能源資源、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趨勢將持續一個較長時期,成本推動仍將成為物價上 漲的重要因素。
三是結構調整任務更加艱巨。從需求結構看,2011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上年有所提高,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 動作用仍然偏弱。此外,從產業結構、收入結構和節能減排等方面看,2012年結構調整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經濟結構性矛盾和總量性矛盾并存,短期問題和中長 期問題交織,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疊加,宏觀調控難度依然很大。
2.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推進經濟轉型
我國經濟進入調整期所表現出的特征,有內外環境變化的因素,也是傳統發展方式在內外環境變化的條件下,其固有矛盾和問題不斷暴露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 宏觀政策不能轉向全面放松,通過大規模擴大政府公共投資或擴大貨幣信貸總量,來拉動經濟增長,這樣就會回歸依靠投資拉動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使各種矛盾和問 題進一步加劇。推動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突出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就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穩定,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根據形 勢變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加快推進經濟轉型。
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注重結構性減稅和支出結構性調整。結構性減稅,主要包括落實提高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等減輕小微企業稅費負擔的各項政 策,實施對小微企業的所得稅優惠,擴大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范圍,降低部分進口商品關稅,實施減輕物流企業稅收負擔的相關政策等。結構性減稅,一方 面是要為實體經濟發展營造更加寬松的環境,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向中小企業和服務業的政策傾斜,體現了推進結構調整的政策取向。
財政支出的 結構性調整,主要是加大民生領域投入,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和教育文化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自主創新能力建 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增加對地方均衡性轉移支付規模,提高財力薄弱地區落實各項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與此同時,要優先支持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在建和續建 項目,盡早發揮效益,避免半拉子工程,并適時開工建設一批“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的重大項目。
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注重預調 微調和優化信貸結構。預調微調就是要根據經濟運行情況,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前瞻靈活地調節貨幣信貸供給,保持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滿足經濟平穩較快 發展的需要。在總量適度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經濟社會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特別是“三農”、中小企業、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 度,繼續嚴控“兩高一資”行業貸款,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同時,還要注重發揮好資本市場的積極作用,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完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支持經濟結構調整。
3.以加快轉型贏得時間和未來
走向未來,我國發展仍面臨許多戰略機遇。 國內消費市場加速擴展,巨大的消費潛力可以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城市化加快推進,將創造出巨大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科技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本提升空 間較大,將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我們要緊緊抓住戰略機遇,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在保持宏觀經濟基本穩定的同時,把主要注意力放到調整經濟結構和解決長期 發展的問題上去,而不是過于看重速度。在經濟發展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的情況下,追求過高的速度,必然要大規模地增加資源和要素投入,從而使得提高消費率、提 高服務業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提高技術進步貢獻率等結構調整目標難以實現。要以犧牲一些速度為代價,來減緩通脹壓力,倒逼經濟結構調整。
第一,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世界經濟和外部需求增速放緩,通過國際市場釋放生產能力的空間縮小,迫切要求增強內需拉動作用,形成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內生動 力。為此,要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逐步提高居民消費增長率和居民消費率,增強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 用;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鼓勵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培育發展文化、旅游和職業培訓等新興服務消費和網絡消 費等新型消費業態。同時,適應擴大內需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需要,保持投資合理增長,著力調整投資結構。
第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國際市場需求收縮,使我國產能過剩矛盾進一步凸顯,迫切要求加快推進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價值鏈,并在新興產業領域拓展發展空間。為此,要重點突破制約產業價值鏈提升的關鍵環節,加快發展金融保險、商務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標準、物流、營銷、品牌和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環節;適應國際產業競爭格局的新變化,加快培育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創新價值鏈,搶占國際經濟科技競爭的制高點。
第三,培育創新驅動機制。隨著我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減弱,迫切要求培育和確立以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為此,要鼓勵企業加大 研發投入和人才儲備,大幅度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優勢品牌的企業,鼓勵支持企業發展 跨國經營,建立全球生產運營體系。與此同時,把人力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本投資作為戰略重點,把優先發展教育和培訓作為提升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擴大職業教 育,組織實施高端人才引進計劃,促進人才向企業流動,推動我國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
第四,大力推動綠色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能源資源和環境硬約束更趨強化,迫切要求把資源環境壓力釋放的過程轉化為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過程,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為此,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源, 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比重;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加強對節能與提高能效、潔凈煤、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低碳和 零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加強工業節能技術改造,推行強制性能效標識,擴大節能產品認證范圍,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能源審計;對城市現有建筑實行節能改 造,新建筑實行節能標準;加快發展軌道交通等低碳交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