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官員的職務任免,應該是常態,升了、免了只要符合相關規定,也用不著大驚小怪。但是像昨日新京報報道因指揮“大掃除”不力,河北邢臺20多名鄉鎮干部被處理,其中還有兩名鄉鎮書記、一名鎮長被免職,倒是蠻少聽到過。
一個鄉鎮,環境衛生如何,確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其形象。但是不可否認,中國農村環境臟亂差的現狀,要想一下子打翻身仗,難度是巨大的。當然,邢臺市領導認為環境衛生到了“非抓不可”的程度,所以動員各縣大力整治,況且已持續3個多月,各鄉鎮也不惜投入巨資,雇來大型器械清理累積的垃圾,應該說“大掃除”戰役初衷沒錯。
治,總比不治好。只是,本該細水長流并作為政府官員和民眾自覺行動的環境衛生,因為上級領導“要求”了才為之,本身就顯得被動。好像環境衛生僅僅是為了做給上級領導看的,每有領導要來視察,相關地方就會進行“大掃除”,哪里是上級領導視察的必經之地,哪里的地方官員就提心吊膽,生怕留有衛生死角。這不,國家級貧困縣巨鹿縣的官亭鎮恰是“省領導此行的必經之地”,“非常重視”的市領導提前一天親自安排,檢查后“非常不滿意”,于是開會批評縣領導,于是“一級批評一級”,縣里開會批鎮里,無奈官大一級壓死人,最終還是小官難當——鄉鎮書記,你弄不好就免職吧。
一名鄉鎮干部的話說得蠻有意思:“現在這是一項政治任務,政治任務就是不問原因,不找理由,一定要干,而且一定要干好。”這恐怕是不少地方一直以來的官場通病,總習慣把一些平常事務當“政治任務”,某事一旦被政治化、運動式了,就不免“人人自危”。這“大掃除”被套上政治色彩,不走味也難。也難怪如報道中說,基層干部“官不聊生”、“搞不好烏紗帽就難保”了。
一場農村環境衛生整治運動,帶出了“問責風暴”,兩位鄉鎮書記和一位鎮長在這“大氣候”中丟了烏紗帽,當地鄉鎮干部都感到壓力重重,可見其政治的火藥味還不是一般的濃。不知這運動式的“大掃除”能堅持多久,會不會此消彼長,會不會朝令夕改?難說。因為,推行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花費巨大,像當地有的縣已投入千多萬元,“很多鄉鎮花得無錢可花”,也該考慮貧困地區實際,財力人力擺在哪里,怎能“頭鉆出尾巴不管”?
不過,這“問責風暴”倒也有可借鑒之處。如果既對基層干部實行問責制,也層層向上落實問責制就更好;不但要對環境衛生工作不力的官員進行問責,而且還要對所有政務工作做得差的官員進行問責,而不是像突擊搞衛生“刮一陣風”、“下一場暴雨”那樣,多少帶有長官意志和隨心所欲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