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外來人口648萬,本地戶籍人口超過642萬,實際居住人口已達1300萬……近日,蘇州宣布成為長三角地區第二大人口城市。
有關調研報告分析說,蘇州常住人口1717人/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密度為2468人/平方公里,高于長三角其他主要城市;古城區人口密度更高達1.4萬人/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如此之高,市區、縣市、鄉鎮的基礎設施,很多還是當初六七百萬人口時規劃建設的,顯然已不能滿足蘇州可持續發展和市民工作、生活需求。以蘇州市區為例,雖然在拼命“補課”,如增加了大量的公交車、出租車,加速建造軌道交通、建設蘇州大學附屬一院新院等,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事業的欠賬仍然很多,看病難、入托難、打的難等矛盾日益突出。
蘇州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長比例低,人口達到1300萬主要是外來人口快速涌入所致。蘇州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人口問題亟待解決,如人口素質、老齡化、社會融合、外來人口出生性別比、性教育與生殖健康促進等。
根據蘇州市統計局去年6月提供的數據,蘇州常住人口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總量達146.3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4.58%,較2000年凈增113.51萬,年均增幅16.1%,增幅位居全國前茅。但另一方面,人才比重與北京的31.5%、上海的22%、深圳的17.2%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而外來人口中,大專以上學歷僅占10.24%,初中及以下文化占63.73%。生產運輸操作人員中,人才擁有率僅為6.04%,還有大量小販、鐘點工等從事服務性工種的外來人員,僅為小學文化甚至從未上過學。
值得一提的是,蘇州長年處于超低生育水平,少子老齡化、空巢家庭和獨居老人增多及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等趨勢越發明顯,這些都是蘇州在人口問題上面對的挑戰。
當外來人口超過蘇州戶籍人口(戶籍人口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前些年入戶的外地人),新老蘇州人的融合問題越發凸顯。
許多蘇州本地人開始抱怨在街上聽不到蘇州話,并為小孩不會說蘇州話而痛惜;有的公交線路用普通話和蘇州話雙語報站時,又有一些外來人口抱怨蘇州話聽不懂。有專家分析,這些雖然是細節,但同樣不容忽視。因為從一些城市的經驗看,外來人口達到或超過一半時,與本地人在生活習俗、價值觀等方面的矛盾就會變得突出。
一方面,為“新蘇州人”提高最低工資待遇、降低從事個體工商的門檻,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以增強他們的歸屬感,蘇州因此連續8年被評為“最受農民工歡迎的城市”;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外來人并不了解蘇州,如有一位剛從外地考入蘇州的公務員,看到一幢掛著文保標志的民國房子時說,這樣的破房子為什么還不拆掉?
如何讓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和睦相處,真正成為內心有文化認同的“新蘇州人”?如何讓蘇州的優秀文化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傳承和光大?如何讓本地人和外地人融合成不分彼此的一家人?這些,都是并不輕松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