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立家:用好的制度推進“三農”改革
時間:2012-03-17 08:59:47
來源:《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11年,我國城市人口歷史上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占到人口總數的50%以上,使我國
的城鎮化水平上了一個關鍵的臺階。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進步,標志著中國的城市化、“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也預示著在未來10年到20年內,
我國社會的“整體轉型”將進入一個復雜的“制度安排”階段。目前,我國城市的建設和管理與農村的建設和管理有著顯著的“趨同化”趨勢,因此,如何從制度安
排上破解城鄉建設和管理的“二元化”困局,搞好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協調城鄉共同發展,讓全國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是未來中國改革發展的重大議題。
誠然,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財力的增強,國家對“三農”問題越來越重視,國家對“三農”的投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種強農惠農政策的力度也不斷加
大。但是,由于農村人口多、底子薄、差異大的現狀客觀存在,“三農”問題仍然是中國實現現代化最艱巨的任務。因此,面對現階段中國發展的現實,適應中國城
市化快速發展和城鄉發展趨同化的客觀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發展觀念,改變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思路,尋求實現中國社會“整體現代化”的制度路徑,從根本上
解決“三農”問題并推進中國的現代化水平在未來10年上一個新的臺階。
面對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新問題、新矛盾,要破
解“三農”困局,關鍵的環節有兩個:一是改變觀念,把“三農”問題的解決提高到關乎中國的現代化成敗的戰略高度來認識;二是把解決“三農”問題的臨時性、
階段性的“政策性安排”,改變為長期性、穩定性、剛性的“制度安排”。通過“戰略”和“制度”兩個層面開拓解決“三農”問題的出路,化解“三農”問題的癥
結,為實現中國社會的“現代性”提供價值和制度支撐。
中國的現代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的一個重要后果,就是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在未
來10年到20年,這種人口轉移將面臨著一個不可避免的高峰期。我們必須在謀劃未來改革發展的戰略設計時從觀念上引起高度重視,把“城市化”作為解決“三
農”問題的一個重要契機來把握,使有序的人口轉移,與生產性轉移、服務性轉移、消費性轉移、人口的質量和素質的提升、社會的穩定和諧等,通過“現代性的制
度安排”有效地協調起來。
未來中國要真正繁榮富強,實現持續的穩定與發展并成長為一個高度“現代性國家”,其基本前提或關鍵就在于正
確處理“三農”問題。而“三農”問題的解決,一個根本出路就是推進城市化進程,并在這一進程中防止“轉移人口”的“二次貧困化”,真正實現城市化過程中人
們的生活質量與水平、人口素質的根本性提升。否則,不但中國目前以“城鄉二元化”為主要特征之一的貧富差距可能會持續拉大,甚至城市本身也由于人口的涌入
形成新的“貧困階層”,并因為不同階層新的矛盾與裂痕而陷入“拉美陷阱”或“印度困局”,最終導致發展的放緩乃至停頓,使社會現代化難以實現。
我們知道,所謂“拉美陷阱”,是指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一些拉美國家因貧富不均、兩極分化嚴重,以及“過度的城市化”等發展中的問題,不僅在城鄉社會的
“結構轉型”中沒有解決其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反而使拉美各國陷入了更為棘手的“城市危機”之中。所謂“印度困局”,是指印度農業產業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去阻
止富裕農場主進城的腳步,導致大批農民失地失業,農村破敗,農業乏力。有人提出,通過政策來提升農產品價格,從而讓農民們更能獲利,進而增強農村的吸引
力。可這樣做很容易導致通貨膨脹,讓城市的居民難以接受。這兩種情況的后果大家都可以看到,既使農村失去了發展的資源與動力,又使城市周邊形成大量的“貧
民窟”,結果使整個社會發展陷入混亂、矛盾、沖突,陷入“發展陷阱”的泥潭。
“拉美陷阱”和“印度困局”的“發展教訓”,應當成為中
國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前車之鑒。“三農”問題如果處理不好,一方面既容易造成大批的失地農民,造成大批沒有現代技能和現代觀念的農民;另
一方面也會造成我國城市化障礙。這樣,就會嚴重制約當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嚴重影響現代化的實效,形成新的社會不穩定性并進而危及黨執政地位的鞏固。
因此,解決“三農”困局的出路,是要從戰略高度來思考,要下決心推進“社會結構性改革”。從發展全局、發展整體來謀劃和推進“制度轉型”。可以說,僅依
靠所謂的政策扶持已經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了。農業、農民、農村要想從根本上擺脫發展困境,只有寄希望于更為根本制度的變革。也就是說,要通過制
度形式來實現“三農”困局的突破,要在未來10年、20年之內,特別是“十二五”期間,通過制度變遷、整體改革來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序、有效轉移,來
實現整個“城鎮化”的順利推進。結合我國現代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從制度改進的角度統籌規劃解決“三農 ”困局,實現城鄉的共同繁榮,我以為有三項制度改革
必須加快推進。
首先,要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讓人流動起來”。換句話說,要在全國普遍推行居民制度,逐步取消戶籍制度,不再讓戶口成為農民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轉移的障礙。我們戶籍制度如果實現改革,一方面可以為我們一直推進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掃清“制度障礙”,使城鄉居民都能均等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縮小城鄉生活質量差距,增強政府威信和整個社會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會擺脫戶籍對農民身份的限制,使人口的自由流動獲得制度保障,讓農民的生存和發展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隨著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大型計算機的開發與使用,使我們國家現在已經具備了取消戶籍制度、實行居民制度的技術條件,對全體居民實現
“數字化”管理成為可能。十三億多人口,通過信息化、數字化等技術手段,使身份證、醫療證、社會保障等各種證件都可以放到一卡通里面。在全國推行居民制度
之后,勞動力的動態、有序流動就成為可能,既可以實現社會的動態穩定,增強社會的活力與創造力,又可以使居民個人的生活質量與水平得到提升,獲得穩定感和
安全感。居民制度使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工作、生活,就可以在當地戶籍處備案,變為那個地方居民,這既可以極大地提升社會福利的均衡度,使全國人民都可以均衡
享有國家發展成果;也可以增強居民的幸福感和尊嚴感。
其次,要加快推進土地制度改革。與戶籍制度改革相聯系,土地制度改革也是破解
“三農”困局的一項基本制度安排。簡單地講,土地制度改革就是要“讓地轉起來”。即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讓土地的“資源財富”變為“資本財富”。目前,
我國實行的是土地國有或集體所有制度,農民基本被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使土地資源和農民的能動性都很難發揮自身的最大效益。土地制度改革最根本的“制度設
計”就是“資源”向“資本”轉換的“地票化”。換句話說,就是要適時在全國大規模地推行“地票制度”。地票制度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土地國有、個人使用、
使用權允許轉讓”。這就是說,地票制度不改變土地的國有性質,不改變土地的所有權,只是“使用權”可以轉讓,目的是防止土地資源浪費和由此引發的腐敗,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實行地票制度后,由于轉讓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權,所有權還是國家,國家可以通過建立國家一級的“地票銀行”來管理和監督“土
地使用權的轉讓”過程,并獲得相應的“土地交易稅”,縣鄉一級可以建立“地票交易所”,具體完成交易過程。當然,土地“地票制度”是一項復雜的“制度設
計”過程,需要進一步認真研究,但大的方向是有利于我國的現代化發展。土地“地票化”以后,一方面可以徹底改變農民與農村土地的“固有聯系”,使農民轉變
為“市民”成為可能,因為農民可以通過使用權轉讓普遍富裕起來,帶著“資本”進城;另一方面,土地的有序轉讓可以增加民間投資向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的使
用效率,減少土地的浪費,減少權力對土地的侵占,把土地財富直接轉讓給農民。同時,地票化在明確各種土地的用途以后,也可以加大對國有土地的開發利用,保
證農業用地的18億畝“紅線”。“地票制度”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環節之一,從我國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實行地票制度的技術條件現在已經具備,我們在
搞北斗衛星網,2011年底就覆蓋全國,為全面推行“地票制度”提供了技術支持。
最后,要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破解“三農”困局的一
個重要突破口就是清除“城市化”的制度障礙,“讓城自動建起來”。從人類文明史、社會現代化等更為宏觀的角度看,一個城市建立和發展是一個“自然”過程,
是經濟社會自然而然發展的結果,而不是人為規劃的結果。如果一個城市沒有居民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這個城市蓋再多的房子,也沒有人愿意待在那里。我個人
認為,當代中國城市發展的關鍵在于增加城市的數量,讓那些產值、財政收入、城區面積、人口數量、管理模式等都符合現代城市管理要求的縣鎮實行“城市化”管
理。
這些年,我國城市化速度雖然發展很快,但人口基本都集聚在一些中心城市。受現有政策和規劃的限制,一個經濟發展很好的縣鎮很難變
成一個市,按照城市來管理。例如,廣東、江蘇、浙江等省的不少城鎮,加上外來人口的話,人口之多,財政收入之巨,完全可以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應該實
行城市化管理模式,使人口就近、方便、廉價地向城市轉移。因此,今后我們應該考慮下放城市的審批權限,由地方省級人大根據本省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
具體研究制定本地區的城市化標準,規劃和決定本省的城市數量與規模。根據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的經驗,城市的發展是社會現代化、擴大就業、促進服務業擴張的
重要渠道,是居民之間相互服務、自我管理、擴大消費、共同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平臺。我國長期以來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到城市數量的限制,
新世紀經濟快速發展的十多年間,城市數量一直保持在上世紀90年代的大約660多個,幾乎沒有變化。因此,不管是發展大城市,還是發展中小城市,都需要首
先放開城市審批權,讓那些已經具備建立城市條件的縣、鎮,轉換為城市化管理模式。
總之,面對我國現代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現實,要從
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就是要從戰略層面思考社會發展全局,從制度改革、社會結構重構入手,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化等現代社會的管理技術,按照“以人為
本”的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有序有效地加快推進制度層面的改革。把破解“三農”困局與城市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實現中國社會的“現代性”。